桦甸市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创先争优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11-08-29
桦甸市紧紧围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和建制村“划档分类、升级晋位”活动,配强班子,落实责任,加快发展,激发村级干部创先争优积极性,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千方百计选能人 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坚持 “三用三不用”的能人书记选配标准,即:用身上虽有刺儿但干成事的“强人”,不用没有过错但也没本事的“完人”;用年富力强、能治穷治乱的“新人”,不用年龄偏大、只喊空话的“庸人”;用敢闯敢干的“带头人”,不用唯唯诺诺的“老好人”。换届后全市“项目支书”达到100%,有效解决了后进村产业办不起来、群众富不起来的难题。桦郊乡北台子村原是一个“上访村”,群众对村干部意见很大,“能人”张广才在换届选举中,担任了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主任,不但带领班子成员兴办了选矿厂,村集体收入达到40万元,还投资100万元,为群众安上了自来水,兴修了环卫设施,从后进村一跃成为达标村。
二、强化责任建机制 切实将乡镇党委作为村“划档分类、升级晋位”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层级考评机制,按照村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将农村党建、精神文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分解细化,分为否决指标、常规工作、重点工作三大类,任务落实到每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头上,按照分工内容确定考核标准,量化打分,与个人评优、岗位、工资、奖金挂钩,“凸显”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两委”班子工作的直接责任,年末村党组织书记要向乡镇党委进行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工作完成不好的要进行责任追究,着实解决了后进村“等”乡镇推、“靠”部门管、“混”着干等问题,强化了村“两委”班子和乡村党员干部的工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拉带帮扶促发展 一是发展产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实现企业与产业、项目与农户的成功对接,形成了企民“利益共同体”,推动后进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全市28户产业项目带动型企业,共辐射带动68个村1000多户农民发展粘甜玉米、林下果菜以及各类种植养殖项目,年户均增收2800元。二是加大帮扶。由市委常委包保9个乡镇,54个市直委、办、局包保54个相对贫困落后村,落实责任,明确时限,一包三年,切实做到“四个一”,即帮助引进一个规模产业项目、创建一个高标准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一个投资30万元以上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帮助一名相对贫困党员实现脱贫致富。先后筹资千万余元对所有不能满足需要的村部全部进行了新建、扩建或维修,在全市彻底消灭了阵地建设的“空白点”,并一次性打造了50个高标准示范村部,挂示范牌匾,先进带后进,迅速改变了薄弱村落后面貌。(桦甸市委组织部 刘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