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五好一满意”党支部创建工作中,永吉县口前镇党委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突出“提升组织力”这项重点任务,把“争创五好一满意党支部”作为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和战斗堡垒,为全县提供了可复制的“口前经验”。
随着“五好一满意”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截至目前,口前镇党委共回引村书记2名,有6名村书记领办创办农业合作社等致富产业项目;组建党员突击队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38支,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员环境整治2700余人次,参与扫黑除恶和脱贫攻坚宣传1500余次;完善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16项;开展领办代办约办服务900余次、县乡巡回服务2400余次,党员网格化服务1900余次;打造特色品牌15个,实现农民增收200余万元。
加强挖掘培育,让好书记“当家带路”
口前镇党委坚持将选树好、培育好村党组织书记作为提升基层党建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人才回引”工程,着力打造一支组织信任、群众满意的“领头雁”队伍。
口前镇达屯村曾是镇内公认的后进村。为有效破解达屯村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口前镇党委决定“人才回引”,将外出创业的优秀人才高景和回引到达屯村任村书记。上任之初,面对村班子战斗力不强、党员凝聚力不够的问题,高景和放出两个大招:一方面,强化思想教育。组织召开4次村“两委”班子作风整顿会议,教育引导村班子成员进一步树牢理想信念、纠正思想偏差,在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充分体现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严格制度落实。完善“四议两公开”、村务党务政务公开等相关制度,凡是涉及村级发展的大计都由群众“拍板”,凡是关系群众利益的大事都由群众“定夺”。同时,亲力亲为、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村书记的模范带头作用,帮助村民清理垃圾、柴草堆,用实际行动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共同改善和美化村屯环境。通过系列整顿,该村实现了从“后进”变为“先进”的华丽转身,脱贫攻坚和秸秆保护性耕作实践推广等工作走在全镇前列,2019年全县人居环境整治第二次巡检中名列第一。
强化教育引导,让好队伍“臻于至善”
口前镇党委没有把“建强队伍”的目光局限在农村党员队伍上,而是放眼长远,以“精准培训提能”为目标,通过观摩考察、基地实训、培训交流、考评测试等多种方式,倾力打造农村党员队伍、村干部队伍、后备干部队伍、村民骨干队伍等多支综合素质过硬、模范作用发挥突出的好队伍。
口前镇阿拉街村作为全镇党组织建设的“老大难”,在未推进“五好一满意”党支部创建工作之前,存在着村“两委”班子组织动员能力差、村干部素质不高等问题。几年前的阿拉街村,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54周岁,村里的党员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在开展组织生活过程中经常迟到早退、无故缺席,村党组织各项工作开展极其受限。2017年,“五好一满意”党支部创建工作在全县如火如荼的开展,口前镇党委借助有利契机,与村班子成员进行集中谈话,督促阿拉街村党支部对症下药、解决问题。集中谈话后,阿拉街村党支部针对村里党员干部年龄较大的现状,依托“四带一返乡”、“引凤还巢”等人才回引项目,把村级后备干部、预备党员发展对象重点放在了回引人员、返乡创业人才、创业大学生的身上,先后发展了党员3名,预备党员2名,还将6名工作能力突出、带富能力强的年轻人才纳入到村级后备干部人选当中,如今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2周岁。同时,不断强化村干部、后备干部、农村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通过组织域外参观学习、知识竞赛、义务劳动评比积分等活动,阿拉街村村干部和党员的积极性大大提升,村党组织活力有效增强。如今的阿拉街村班子增添了年轻后备干部的新鲜血液,战斗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老大难”的问题得以解决,村民们也乐开了花。
狠抓执行落实,让好制度“落地生根”
口前镇党委严格按照“严、全、明、精”好制度要求,研究制定《关于建立“三会一课”纪实报告检查制度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主题党日制度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修改完善并重新印发《全镇制度汇编》,指导推动村级党组织健全完善“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以制度化推动支部工作规范化。
在建设“好制度”上,口前镇务本村是这样做的:首先,完善健全四议两公开、民主评议党员、党员教育管理、村干部坐班值班等20余项已有基本工作制度,村里大事小情,都全部“上会研究”,举手或无记名投票表决。其次,创新制定了“农村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制度,在全村党员中推行量化积分管理,根据党员“三会一课”参与情况、党费缴纳情况,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重点任务贡献情况进行分类积分,由镇党委进行监督,奖优罚劣,形成鲜明导向。最后,根据党员积分情况,每季度一汇总、一公示,让党员随时了解自己的积分动态,接受老百姓监督。如今的务本村,形成了“以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的运行机制,村干部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党员干事创业有了积极性,镇党委和群众纷纷点赞。2019年,务本村成为吉林市唯一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的村庄。
树牢宗旨意识,让好服务“倾斜下沉”
口前镇党委始终把优化党组织服务水平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坚强服务场所、优化服务方式、打造服务品牌等工作举措,不断筑牢基层党建根基,用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群众的满意。
口前镇双顶子村是省级贫困村,群众满意度很低,提起这个村,书记挠头,干部摇头,镇党委多次对该村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但始终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村干部服务意识弱、服务配套设施差,村党组织满足不了为民办事服务要求所致。“五好一满意”党支部创建工作以来,镇党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用于双顶子村“一站式”服务场所建设,2020年新建成村部360平方米,新建综合性文化活动广场1200平方米,新建文化休闲长廊30余延长米,安装党建元素5个。随着办公服务场所的提档升级,村干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服务意识也进一步增强。疫情防控期间,双顶子村以开展“诚、准、快、细”好服务为工作落脚点,率先开展“下沉式”代买代办服务,在各社成立“联络点”,组织村社干部、普通党员、群众代表组建“跑腿小分队”,义务为本村居家隔离人员集中采购生活物品及消杀用品,共组建代购代买队伍5支,累计开展代购代买服务220余人次。“五好一满意虽然只是个载体,但这项工作对村级党组织建设和村级各项事业发展意义重大,绝非看不见、摸不着,它时刻指引着我们提高工作标准,做一心为民办事服务的合格村干部。”双顶子村村书记李学全如是说。
凝聚工作合力,让好业绩“聚力增效”
口前镇党委坚持将实现乡村振兴作为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投资1500万元,重点打造5条党建示范引领线、17个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点,推动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口前镇歪头村曾是永吉县有名的穷山沟,2015年末,被列为省级贫困村。这几年,歪头村利用“五好一满意”党支部创建工作契机,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抓产业促发展、强基础改面貌,实现“山村巨变”。在帮助农民增收方面,将村集体30栋大棚统一发包,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协调木耳基地,为57名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利用扶贫资金发展小尾寒羊和肉鸡养殖项目,每年向村里缴纳收益款4万元。去年,歪头村发放项目分红6.15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超过700元。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歪头村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设铁艺围栏1100米,修整河道两侧护砌500米、水泥路8公里,主干道路面硬化率达100%,三社四社水泥路实现了“户户通”。可以说,歪头村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贫困户脱贫质量叫得响、叫得硬,更为2020年实现持续脱贫、永久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