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建设年”启动以来,桦甸市持续在夯基础、强治理、优服务、提效能上下功夫,聚力提升基层治理和基层建设成效。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500万元!最近,桦甸市金牛牧业有限公司账户上“飞”来一笔钱。上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企业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环节被迫拉长,由于暂无适用的不动产抵押物,难以获取大额贷款,导致资金出现紧缺。桦甸市工信局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与企业沟通联络,并迅速带着中国建设银行桦甸支行的工作人员,上门开展“一对一”对接服务,借助黄牛养殖和复工复产政策,为企业办理“活体抵押”贷款500万元,充裕了企业现金流,为企业增添了发展动力。
年初以来,桦甸市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从严从紧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疫情期间,28名市级领导常态化深入包联乡镇街道指导工作,组织全市7109名党员干部下沉开展“党员联户”、担任“三长”,切实提升基层防控能力。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以落实经济高质量发展1+7攻坚行动和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月”“遍访企业”等活动,出台稳经济50条措施,减免企业税费3549万元、帮助企业融资5635万元,稳步推动经济社会复苏发展。
推进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同意,同意,没有意见…”,这是启新街道临时党委就选派社区“第一书记”事宜进行表决。为进一步调整优化部门(单位)包联街道社区工作任务,不断提升街道社区治理能力。7月7日,启新街道召集市委办、市人武部、市民政局、市融媒体中心等14个包联部门(单位)组建成立桦甸市启新街道临时党委,并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据了解,启新街道临时党委成立后,将主要负责包联部门(单位)与街道社区的包联共建工作,围绕基层治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方面,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定期组织开展联建活动、商议讨论重大事项,确保做到平战结合、按键转换。
围绕解决基层工作力量不足问题,桦甸市进一步调整优化部门单位包联街道社区方案,制发《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服务社区管理办法(试行)》,11名市委常委带头联系服务,带动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抓防疫、抓治理、抓服务,帮助基层研究解决治理难题。合理调整社区布局,在现有19个社区基础上,计划再增设3个城市社区和4个乡镇社区,更好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
持续提升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效能。“自行政执法力量下沉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通过‘乡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共解决问题15个,综合行政执法水平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八道河子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长孟庆峰说。5月上旬,八道河子镇新开河村一村民发现附近一饭店存在违建情况,经劝阻无效后,将此情况反映至八道河子镇党委,镇党委依据工作职责将任务落实到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并第一时间启动吹哨报到机制,市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局按照工作要求派出执法专员,与镇综合执法大队共同拆除了此处违建。
为有效破解基层执法难题,桦甸市积极构建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四五六”工作体系,持续推进行政执法力量下沉,推动13个执法部门向乡镇(街道)下沉常驻执法人员5名,配备执法专员114名,向乡镇街道下放行政权力19项,运用“乡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解决问题226个,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效能得到极大提升。全面推进警力下沉,78名社区民警全部兼任社区(村)“两委”委员,参加社区(村)各类服务辖区居民活动,推动警务工作与社区(村)治理深度融合。
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亮了!”“亮了!”这是家住在新华街道官房场小区居民的欢呼声,安装在这里的12盏太阳能路灯第一天“上班”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原来,一个月前,新华街道在组织党员干部实地调研时发现,位于官房场小区的西河沿路缺少照明设施,给居民夜间出行带来很大不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新华街道党工委第一时间将安装路灯事宜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中,在充分征求小区居民意见的基础上,为官房场小区西河沿路安装了12盏太阳能路灯,照明范围近1千米,有效解决了小区居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
“我们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全面改善乡村面貌,让农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夹皮沟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负责人说。在“七边”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夹皮沟镇建立“包村领导+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的工作机制,划分责任“担当区”,先后出动党员干部群众1800余人次,大型机械设备356台次,清理垃圾772吨,并组建日常检查小分队,对“随手丢”等不文明现象进行全天候检查,做到即查即改,助力全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在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过程中,桦甸市采取“75+N”模式推进实事项目2669个,科学设置便民核酸检测点53个,施划停车泊位1.1万个、新建口袋公园5处、改造闲置绿地11处、长安桥钢栈桥建成通车。有效整合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功能,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以城市品牌创建工程为引领,集中整治“七边”环境卫生问题点位160多万个,采取“六个一批”等方式持续巩固提升“一六百千”绿美成效,汛前应急度汛工程全部完工,22.2公里万里绿水长廊河段建设完成31%,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