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市:建强乡土人才队伍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08
浏览次数:0
桦甸市把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种产业、发展一方经济的目标,使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帮助农民增收、群众稳定脱贫的生力军。齐抓共管,让身怀绝技的乡土人才“聚起来”。树立“只要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就是人才”的观念,健全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管理,广泛动员各级干部,建立全方位网格化动态监测体系,对有一技之长的种养殖能手、致富能人、大中专毕业生、村干部、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进行“拉网式”摸底登记,按照发现一个、储备一个的原则,将41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纳入乡土人才信息库。按照不同行业领域、不同专业特长,细分乡土人才,为每名乡土人才分类定型,贴上“人才标签”,进行跟踪培养,促进发挥作用。将各类乡土人才纳入管理和服务对象,不断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近年来,桦甸市获评省乡村优秀人才和职称人才34人,长白山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省第十六批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人,省乡土专家1人。精心培育,让干事创业的乡土人才“强起来”。加强乡土人才的培训力度,为乡土人才开拓新思维、注入新才能,促使技能提升。依托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近五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0余人,其中有一大批学员成为产业带头人。大力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拓展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数量和规模,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带富能力,依托金牛牧业、出彩农业等4家实训基地,近三年培育农村人才和有致富意愿村民近千名。实施“十百千”乡土技术人才帮扶计划,结合乡土人才“特长”,开展多元化、订单式培训,统筹县乡村三级乡土人才,将实用技术直接送到家门口。组织开展“大讲堂”“双联双促”“典型带动”等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有效带动300余户农民致富。组建4支工作队深入全市36个重点产业村,采取集中培训、实地指导等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近百场,发放《山野菜人工栽培技术》《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等资料1万多册,近万名乡土人才接受培训。产才融合,让示范引领的乡土人才“动起来”。着眼增强乡土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和引导乡土人才带着技能入股合作社,将个人所领办或创办的企业(合作社)作为人才培育基地,形成“发展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群众”的示范效应,已建立农民合作社786个,家庭农场1437户,创建省级、吉林市级家庭农场达到41个。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和省市县级龙头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健全完善政府、企业、人才三方联动机制,大力宣传省市县龙头企业用人政策、就业信息等,组织召开乡土人才招聘会百余场,将乡土人才诉求与企业人才需求有机融合,畅通人才就业渠道,助推乡土人才和企业双向选择,帮助1000余名乡土人才创业就业。加大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尤其是大学生村官(选调生)招录力度,吸引高素质年轻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三年来共招录56名公务员、196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到乡镇村任职。精准激励,让奋发有为的乡土人才“活起来”。通过农业项目支撑、现金补助、农资实物投放、选派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指导等方式,重点扶持优秀乡土人才把产业做大做强,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带强产业发展的“经纪人”、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带领技艺传承的“田秀才”。从资金上对创业者给予大力扶持,近三年共审批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亿元,扶持创业者8600余人。同时,对进驻各类园区创业的乡土人才,适当减免租金、物管费、卫生费等费用。加强政治吸纳力度,注重培养吸纳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乡土人才,去年以来,在全市农村实用技能人才中储备村级后备干部1000余人,发展党员371人。大力宣传潘淑红等致富能人典型事迹30余人,入选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乡土人才400余名,有效凝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