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干部队伍建设

在改革创新中提高干部工作群众满意度——我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综述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11-07-18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发展之要,在于用人。

  党的十七大把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作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任务之一,吹响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号角。

  十七大以来,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如春风吹皱一池春水,探索初始提名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建立全面立体干部评价体系、延伸干部培养链条、构建干部监督网络——一个个选人用人的创新实践,一次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突破,社会瞩目,群众关注,更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

  实施分类规范提名 把好用人第一关口

  改革就要抓住重点,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道关口,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选人用人的方向和最终结果,是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关键。建立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提名制度,成为我市干部制度改革的重点。

  2008年,市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推荐共青团吉林市委副书记差额人选的通知》,首次由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党委(党组)按照职位要求的标准条件进行广泛提名,一批素质好、能力强的年轻干部首次纳入组织视野。推荐人选中,有2名干部陆续走上副县级领导岗位。

  2009年,在干部提名上,市委又迈出了更大的一步。市委十一届九次全委会上,对正职职位实行了全委会推荐提名。先由市委全委(扩大)会与会人员进行第一轮民主推荐,依据推荐得票情况,确定60名备选人员名单,再由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进行第二轮推荐,最后确定10名正职提名人选和10名储备人选。

  探索在不断深入。2009年底,我市县(市)区公检法机关副县级岗位出现5个空缺,经市委组织部、各县(市)区党委、协管部门党委(党组)三方共同推荐出20名提名人选,综合考虑岗位需要及干部条件,确定10名差额考察人选。

  在这些探索的基础上,市委对提名权又进行了深入调研,总结这几次探索经验,形成了分类提名办法,使提名制度更加规范。办法规定,副职职位实行基层党委(党组)及市级分管领导等推荐提名;重要正职职位实行市委全委会两轮推荐提名;协管重要岗位实行三方面推荐提名;“三方面”干部由组织部和相关部门择优提名;常态选任岗位从比较成熟的后备干部中非定向提名。

  我市分类提名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从“少数人选人”到“多数人选人”,变化在不知不觉间完成。2009年以来,全市提拔163名正副县级领导干部,各类别共提出提名人选450多人。

  强化竞争性选拔 努力实现优中选优

  竞争性选拔是干部选任方式的重大改革,是干部群众认为最有效的选人用人改革措施。

  加大公开选拔力度,提高公开选拔质量;市直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统一笔试,建立统一的面试考官队伍;干部选任实行差额酝酿、差额推荐、差额考察,这些改革创新措施成为我市竞争性选拔新的亮点。

  2009年我市实行市县联合公选,共选拔22名县乡两级领导干部。这次公选让人们惊讶的是,不再只把笔试、面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尺子,而是把年度考核评优、立功受奖、后备干部情况赋予10分权重,计入总成绩。市本级7个职位中,有3名人选通过加分进入考察并胜出,7名公选上来的干部全部是县(局)级后备干部,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在公选中得到充分体现,考试选拔与组织培养实现了统一。

  2010年8月7日,通过资格审核的3237名考生,走进全省省市县联合公选吉林市笔试考场,竞争吉林市131个乡科级、18个正副县(局)级领导职务。这些人员涉及辽宁、河南、陕西、浙江4个省及我省部分省直部门和9个市州,这样规模的考生和职位数量、面向全国全省,在我市尚属首次。

  “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上得来”,成为这次公选最大亮点。考素质、考能力、考潜力、考岗位适应度,开卷考试、多种面试,把公选再次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再次引起全市人民的广泛关注。

  有了数量,质量才有基础;有了比较,才能优中选优。我市在考察中实行基本素质要素分析、岗位适应度定向分析加面谈考察测试的考察办法,同一职位放在一起,用“两分析一测试”这把尺子比较择优,公选不再是应试者、考试族的天堂,“干得好才能考得好,考得好还要干得好”。此举拉近了“干”与“考”之间的距离,成为破解竞争性选拔干部过程中“干”与“考”两张皮的金钥匙,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

  让群众广泛参与 构建领导干部社会评价体系

  让群众广泛参与,就必须让群众知情。群众知情,评价才能客观。2008年以来,我市在干部选任信息公开、构建干部社会评价体系方面又进行了积极探索,破除神秘感,增强透明度,更好地落实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2008年市委出台了《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意见》,明确了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2009年,《吉林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制定出台,办法明确了不同对象的信息公开内容,扩展了信息公开渠道。

  群众了解情况多了,对干部工作就更有发言权。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测评、民意调查、民主咨询、群众满意度测评、领导干部不良行为测评、选人用人公信度测评、全委会评议市委委员、县(市)区委书记专项述职测评构成了全方位群众监督评价体系,群众的评价意见有了更顺畅的反映渠道。

  从政绩测评到不良行为测评、从对干部测评到对干部工作测评、从测评普通干部到测评市委委员,群众参与测评范围逐步扩大,使领导干部处于立体的评价监督之中,多方位多角度提供了评价干部的民意依据,有效地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

  完善干部培养链 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着事业的兴衰,对干部的培养锻炼始终是市委关注的重点。

  2009年,“321”梯次工程开始酝酿实施,努力形成公选“识”才、实践“试”才、跟踪“管”才、择优“用”才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链,即面向基层,从源头储备一批年龄25岁以下、全日制本科学历以上的新招录公务员300名左右;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一批高素质、高学历、低年龄的“两高一低”年轻后备干部(人才)200名左右;面向岗位,定向培养一批较为成熟的、复合型、专业化的“三方面干部”及年轻干部100名左右。

  2009年,作为副县级后备干部的前期储备,我市高学历、高素质、低年龄的“两高一低”人才库着手建立,实行超前培养。

  “良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行伍。”基层是培养干部、人才的最好课堂。市委组织部从2008年开始构建“四个一批”培养模式,选派年轻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挂职招商一批,选派机关干部到骨干企业挂职工作一批,选调熟悉经济工作干部派往市经济合作局、市大项目办、市发改委等部门和开发区挂职锻炼一批,选派年轻干部到乡、村挂职服务一批。

  实施“四个一批”工程以来,全市共派出干部280名,“四个一批”不仅锻炼培养了干部,也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今年市委开展了“双促”和“三走进三服务”活动,新的锻炼平台,为年轻干部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健全监督机制 形成覆盖选人用人全过程的监督网

  让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市不断健全干部监督机制,目前已形成信访举报、12380电话举报和网上举报“三位一体”的举报网络,形成任前监督、任中管理、离任审计覆盖干部选任全过程的监督网络。

  从2002年开始,我市《选拔任用县(局)级党政领导干部酝酿沟通办法》、《市委常委会提拔任用干部投票表决暂行办法》、《关于县(市)区和市直部门选拔任用干部预审办法》、《县(局)级领导干部任前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开展拟提拔干部内部审核工作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监督制度密集出台,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全覆盖的立体监督网络,有效防止了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群众满意是干部工作的最高目标。几年来干部制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使我市干部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干部工作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中组部2009年度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我市名列全省第6,2010年提升到全省第4。

  干部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正培养出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加快我市振兴发展步伐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下一篇文章: 磐石市“三走进三服务”活动力促社会和谐
上一篇文章: 磐石“考”官重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