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吉林市差额选任团市委副书记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5-07 浏览次数:0

创新选人用人方式 拓宽选人用人视野 引入公开择优机制
吉林市差额选任团市委副书记

  今年1月至3月,吉林市委为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的意见》,结合共青团吉林市委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首次采取差额选任的方式选任1名团市委副书记。
  这次差额选任共分五个步骤进行:
  (一)制定工作方案。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突出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在人选任职资历、资格上有所突破。我们规定:参加团市委副书记岗位差额选任的人选,应担任市直机关正处级领导职务或县(市)区乡机关正乡科级领导职务一年以上,年龄在32周岁以下;或年龄在30周岁以下,工作特别优秀,担任市直机关副处级领导职务或县(市)区乡机关副乡科级领导职务四年以上。同时方案还对人选提名方式、考察程序、量化考察办法、酝酿办法及常委会差额票决办法作出明确的规定,相应制定了《量化考察工作方案》、《面谈考察工作方案》、《音像资料采集方案》等配套工作方案,为顺利组织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推荐、资格审查、确定考察人选。为拓宽视野,扩大选人范围,市委组织部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荐共青团吉林市委副书记差额人选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党委(党组)根据岗位任职资格条件,采取适当方式,对本地和本部门(单位)符合条件的人选进行筛选,召开党委会或党组会,集体研究确定推荐人选,以书面形式,向市委组织部提出推荐意见。经过各党委(党组)推荐,共推荐出10名人选。经过市委组织部资格审查,确定6名符合任职资格条件人选,作为团市委副书记差额考察对象。
  (三)量化考察。为保证考察工作质量,在考察工作中,我们借鉴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一些做法,在考察程序方面,增加了大会述职、民主测评、集体面谈考察等环节,在考察方法上实行四个量化。一是民主测评量化。不再使用传统优良中差四个档次划对号的笼统评价方式,实行要素评分。民主测评内容包括思想品质、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敬业精神、工作作风、工作业绩、团结合作、自身建设10个方面,每个方面要素按优(9-10分)、良(7-8分)、中(4-6分)、差(0-3分)分别赋予不同分值,参加测评人员给被测评者打出具体的分值,合计出总得分。民主测评结果按权重作为加分项目计入人选考察总得分,测评得分95分以上计3分,90-94分计2分,85-89分计1分,80分以下计0分。二是谈话考察评价量化。按照副县级领导干部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以及团市委副书记岗位特点,我们设计了10个方面谈话考察评价内容,即:思想品质、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工作作风、工作业绩、团结合作、自身建设和发展潜力,每项10分,共100分。考察组通过考察谈话、查阅资料、实地踏察等方式对差额人选各项考察要素分别打分,最后合计出考察得分。三是面谈考察量化。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面谈方式和内容,对人选进行面对面考察,重点了解人选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了解对共青团工作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认识。面谈考察组由市委组织部班子成员及相关领导9名成员组成,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对人选面谈情况进行打分,面谈考察得分作为加分项目,6名面试人员按面谈考察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在考察组考察得分基础上分别加6-1分。四是工作政绩、组织培养情况量化。为避免考察表面化,真实全面客观的评价干部,注重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工作经历及组织培养等因素,在考察组打分、民主测评加分、面谈考察加分的基础上,设计了年度考核及后备干部加分项目。是市管后备干部,近期加3分,中期加2分,远期加1分;近3年连续评为县市区或部门优秀干部或优秀公务员加4分,连续2年加2分,1年加1分。
   (四)差额酝酿。根据考察组考察评价,同时结合考察及加分项目的总得分,对6名人选按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提交部务会进行讨论,在确定2名差额票决建议人选后,市委组织部将6名人选的考察情况全部提交市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差额酝酿,最后确定2名差额票决人选。
   (五)差额票决。为避免市委常委差额票决时出现2名人选都不过半数的情况,我们还根据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意见》,制定了二次票决办法,既在一次票决都不超过半数的情况下,以得票多者作为人选,进行等额票决。为更全面、立体介绍人选情况,便于常委了解把握,市委组织部还抽调远程教育中心2名同志对考察过程跟踪进行音像资料采集,同时拍摄了人选生活和工作情况,并制成视频短片,在常委会上进行播放。4月24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一次性票决确定团市委副书记。
  这次差额选任团市委副书记,是吉林市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一次成功探索,对于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任方向,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任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对于有效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差额选任主要有以下收获:
  1、扩大民主,解决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这次差额选任团市委副书记,改变了以往选任干部的提名方式,由过去的内部推荐向内外结合转变,由过去的少数人提名向多数人提名转变。过去选任干部由组织部门或单位领导推荐人选,一般方向和目标是固定的,人选面比较窄,知情人也比较少。这次差额选任团市委副书记,市委组织部向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下发了《关于推荐共青团吉林市委副书记差额人选的通知》,由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党委(党组)根据岗位要求的任职基本条件和资格,经过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各级党委(党组)提名权得到落实。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全部参加了推荐,人选面扩大到全市范围内,把全市符合条件资格的人选全部纳入进来,广泛参与,统盘考虑,参与面更广了,视野更宽了,选择范围更大了,在扩大干部选任民主公开上更向前推进了一步。
  2、平等公开,解决干部选任工作中的隐性操作问题。传统干部选任工作,更多是在组织部门内部研究和操作,属于隐性操作,哪个岗位空缺、缺什么样的人、什么时候选、到哪去选,只有少数人知道。普通群众有知情权,但不知详情;有参与权,但无法更多的参与;有选择权,但没有可选择的余地;有监督权,但无法监督整个过程。这次差额选任团市委副书记,整个过程阳光下运作,在选任开始就以《通知》形式向社会公布,从选拔岗位、选拔人选条件、选任程序到量化考察结果,该公开的在一定范围内乃至向全社会公开,所有具备选拔资格条件的干部,都有着平等的机会、平等的环境、平等的条件,能够平等的享有参与选择和被选择的权利,也便于群众知情、参与、选拔和监督,为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
  3、竞争择优,从验证性考察向比较择优性考察转变。传统的选任考察属于验证性考察,考察对象一般只有一个,没有竞争,也没有择优空间,考察工作人员责任不实,压力不大。这次差额选任团市委副书记,通过规范的形式,使用统一的规则和标准,使参与者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和优势,实现高低优劣的比较鉴别,整个选任过程包括差额提名、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实质上就是竞争、比较、择优的过程。在公开提名阶段,各党委(党组)就对本单位符合条件人选进行一次比较筛选,把优秀人选推荐上来;在考察阶段,安排同一考察组进行考察,便于考察组在考察过程中使用同一标准进行比较,采取量化考察方式,按优劣排出顺序,考察过程也是择优的过程;面谈考察环节,通过集中面谈,再次进行比较排序;根据考察结果,市委组织部部务会、“3+2”酝酿按照1:2的比例进行再次筛选,然后将2名人选提交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选出1名。整个操作过程是在比较中进行,通过综合比较、权衡优劣,实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保证了选拔人选的质量。
  4、内外监督,推进干部选任工作全过程监督。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主要内容就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如果操作过程不公开,全过程监督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次差额选任全过程公开,为组织监督、群众监督、上下级监督创造了条件。为确保全过程监督落到实处,在考察组的设置上也作了精心的安排,以往考察组一般由2人组成,这次差额考察考察组由4名成员组成,除干部职能处室人员外,干部监督室、市纪检委各抽调1名同志参加考察组,全程参与考察工作,加大了监督工作力度;考察组4名同志在量化考察中自主判断,独立打分,最后汇总平均出考察得分,4名成员互相监督,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公平、公正;采取量化考察方式,克服了以往考察中模糊性的定性判断和比较,在考察前发布考察预告,特别是对离开原单位不到2年的人选,原单位也要张贴考察预告,扩大了考察预告面,同时扩大谈话人员范围,增加了群众参与度,有利于群众监督。整体选任过程,监督作为必要保证,得到拓展和强化,保证了差额选任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市委组织部干部二处)




蛟河市从“两方面”着眼加强乡局级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 舒兰市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干部全程包挂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