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中心医院,党建融入到每个管理程序,融入到全员考核机制,融入到“望闻问切”每个医疗环节,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用实践初步回答了当前全国医疗行业面对的系列难题——公立医院如何在竞争中实现科学发展?如何推进医疗改革?如何解决医疗部门利益驱动导致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如何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办人民满意的好医院?
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这座百年医院,跟随其“创争”的脚步,感受其文化的脉动,探寻其管理的秘密。
望:培育争先文化,创新守望目标
2008年9月底,吉林市中心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群众推选、组织考核后产生了。他们面对的,既有百年的历史辉煌,也有严峻的现实局面:趋利行为严重,医疗纠纷频发,社会声誉下降……医院领先的位次面临失去的危险。
“管理的意义不在于抓到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坏牌。”院党委一班人决心带领班子背水一战,百年迈步从头越。
千头万绪,从何抓起?中央部署的“创先争优”活动,让他们找到了突破口,一条“抓党建推动管理改革,抓管理培育医院文化,抓文化促进事业发展”的思路,在班子中达成共识。
“创先争优”的本质是“创造优秀,争当先进”,必须联系医院实际,操作才行之有效。为此,班子围绕“中心医院必须发挥中心示范作用”,确立了争创“七先七优”的具体目标。“七先”涵盖了技术、服务、管理、业务、站位、意识、理念等方面的创先指标;“七优”则从党组织到党员、从职工队伍整体到每个员工、从就医环境到医护质量提出了争优要求。文化与党建呼应,“争做最好医院”文化创新活动随之展开,在全院培树争先文化。
目标的实现需要制度保障。制度创新是争先活动变成长效动力的文化支撑。规范医生行为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制度、督查督办制度……一系列管理改革制度相继推出。
既然是争,就有竞争有淘汰。他们在全市率先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把平时考核纳入常态化,实现数字化全年监管,各项指标量化排名,临床与科室互评,医生与护士互评,并与年终干部岗位竞聘相结合,连续两年排位在后20%的离岗重新竞聘,真正做到了干部能上能下,执行力大为增强。
改革意味着利益的再调整。他们创新分配制度,打破职称、资历的界限,把原来医院到科室、科室到员工的二级分配体制,通过数字化考核控制系统改为垂直管理, 重奖重罚,奖金差距拉大到几十倍,让能干的多得,让一线多得,让为医院做贡献的人多得,让人浮于事、摆老资格者摆正位置勇争排头,有效激发了全员积极性,医院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动力。他们创新人才引进制度,将人才数量与科室匹配费用挂钩,博士人数增加近5倍,硕士人数大幅增加,新进护士由中专提高到本科水平,为医院发展积蓄了巨大能量。
制度执行,关键在人。院党委一班人认为:医院文化是院长文化,院长不带头,争先没劲头。因此,院党委一班人带头,自加责任压力,为打造最好医院的目标起早贪晚。
制度落实,关键在于考核者的公正。在吉林市中心医院,一批专职的支部书记成为绩效考核队伍的骨干力量。考核中发现问题不仅处理当事人,还同时追究部门领导责任。不止如此,支部书记还在干部任用管理、科室骨干培养、特色重点专科建设、专科细化、经营管理、服务营销、奖金分配等方面都有管理权,真正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党员当先锋,带动普通员工,人人争做“最好的中心医院人”,使“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
闻:培育服务文化,患者闻名来诊
制度约束只是外部压力,服务文化才是内生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公立医院体现为以患者为中心,是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医院认识到:公立医院“创先争优”,不是经济指标的优,而是发展质量的优,是服务环境的优,是服务水平的优,是群众口碑的优,是社会效益的优。部分医院的趋利行为源于考核指标只有创收数量,导致医生急功近利,从长远看则会失去信誉,丧失长久的发展动力。吉林市中心医院作为公立医院,如何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考核机制,办成群众满意的好医院,考验着院领导的智慧。为此,他们砍下了服务创优“三板斧”。
第一斧,砍在了考核指标上。考核评价体系是员工行为的指挥棒。他们把患者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患者满意是个综合指标,也许患者对医疗水平很满意,但对医院厕所环境不满意,就不能算满意。院党委提出:患者需要什么,质量管理需要什么,就考核什么。于是,医护形象、医疗质量、服务环境、服务水平都列入了考核内容,非常细致。原来医生不愿意竞争高技术、高风险岗位,都爱上创收高、奖金高的CT科。指标体系改革后,创收高不一定考核赋分高,还要看患者就诊的“均次费用”是否合理,只有医治成功率高并且花的医疗费用低才能得高分,多得奖金。这样,优质服务文化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质量和效率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第二斧,砍在了管理流程上。卫生部推广公立医院医疗改革,是一件取信于民的好事。在许多医院观望的时候,吉林市中心医院不等不靠,不攀不比,把医改作为锤炼员工、提升技术、重塑形象的契机,开始操作。过去,医院普遍采用“纸质路径”管理,也就是手写纸质病历档案,不利于监管,容易产生造假行为,产生医患纠纷。中心医院加强信息化建设,率先采用“电子路径”管理,通过系统生成可监管电子病历,一个人从入院到出院,每天按卫生部要求的临床路径保证治疗进度和用药量,有效规范了医生行为,避免了超长留医、过度用药增加患者负担等现象,把新技术引入管理,提升了服务档次,保护了患者利益,赢得了患者信任。医院2011年被卫生部确定为“电子病历试点医院”。今年省卫生厅在吉林市中心医院召开现场会,推广了这一经验。上级要求完成的医改任务,中心医院走在全省前列。
第三斧,砍在了服务质量上。医院倡导“让来中心医院的每一位患者都看好病”的服务新理念。“好”,是指让患者花最少的钱、以最小的痛苦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该治愈就治愈,该缓解就缓解,该延寿就延寿。“都”,是指全体员工要立足本职强化优质服务,面对每个患者、每次接诊,时刻体现一种责任、一种能力、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每个人都在为让每一位患者看好病而努力。院长钱大为倡导“不仅要治病,更要救人”。他举例说:一个患恶性肿瘤晚期的农民,要卖了牛、卖了房才能手术,而术后仅能在痛苦中多活几个月,做完手术他家人今后的生活怎么办?医院不能为赚钱一味鼓励患者手术,医术不能只是冷冰冰的科技,要注入温暖的人文关怀。类似的情况,中心医院都为患者负责,组织内科、外科、影像科等多方专家会诊,下出科学结论再决定是否手术。
三斧过后尽开颜。服务创优让中心医院的品牌形象在患者心中高高树立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群众满意医院,让无数患者慕名而来。统计表明,4年来,日门诊量从1000多人上升到4000多人,年手术量从1万人左右上升到近3万人。患者单人的医疗花费下降了,平均住院日下降了,药占比下降了,医院总收入却同比增幅79.47%,固定资产总额同比增幅107.54%。
问:培育精术文化,问鼎医疗前沿
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是群众对医院依赖的基础。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如何引导医生把精力用在钻研医学新技术上,防止他们把心思用在如何谋取患者利益上,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吉林市中心医院把“技术领先”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目标,不断把院训中的“精术”文化发扬光大,体现出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性。
特色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吉林市中心医院以特色争先,突出专科特色,打造特色品牌,一大批专业科室迅速发展,部分专科技术已达到省级以上先进水平,有的甚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省市空白。一大批专家享誉全国,“马一刀”马元丰,“霍神经”霍金生,“金龙牌”金春雨、龙泽玺外科麻醉组合……在患者中享有崇高威望。医院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专科数量、质量居全市之首,被推荐为吉林地区唯一的全省地区医疗中心。肾内科被卫生部评定为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医院现具有国家级水平的专业科室3个、培训基地2个;省级水平的专业科室3个、研究室2个;市级水平的专业科室26个;有国家级和省级先进水平的科研、新技术、新项目80项。
技术争优需要舞台。院内重点专科的评审,创造出让中青年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营造出员工学习钻研业务的良好氛围,使一批业务尖子、专家骨干、学术名人成长起来。一大批专业细化组的成立,给了专业人才展示技术实力的空间,实现了“专科设置精细化,人员组成团队化,资源利用最大化,专业特色最优化”的目标,提升医院专科技术实力。选拔资助81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到国内外进修学习,聘请外教和专家实施院内培训,从“走出去”到“请进来”,给技术人员创造锻炼机会,形成了良好的业务创优环境。
强强联合,才能产生出1+1>2的效果。中心医院按照院训的“协作”文化要求,一方面,构建院内跨学科专家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团队作用。专家联合查房、会诊、攻关,让一批特殊疑难病例得以攻克。肿瘤治疗按照患者病情、病程设置流程,多学科专家小组会诊,确定最佳诊疗方案,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化疗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医院分别与芝加哥大学医疗中心等6家国外医院、北京、上海等13家国内医院建立了医疗协作关系,定期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进行会诊、业务指导,开阔了本院医生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水平。此外,医院精心开展地区学术交流,聘请20余名中外著名心脏、神经、肿瘤方面专家来吉讲学、培训,本着“虽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外聘专家人才,打造出一支具有中心医院特色的医疗专家团队和医院管理团队。
技术投入是精术的保障。几年来,医院共投入上亿元资金,引进国外先进的医疗设备。从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核磁共振,到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DSA数字减影,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技术战略。目前,医院拥有50万元以上的高精尖设备30多台,装备有省内一流的CUU、ICU、NCU、NICU、导管室及手术室。2012年,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患者需求,医院又投入上亿元扩建,一座崭新的医院大楼拔地而起,其中配备了一流的技术设备,为打造东北一流医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切:党建贯穿文化,切中发展脉搏
向上争先,下抓管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是吉林市中心医院“创先争优”推动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党建工作与医院文化的整合,是突出的特色。
在中心医院,党建和业务工作不是“两张皮”,而是血脉相连的有机整体。每项党务工作,院党委都要考虑如何与业务工作相整合,如何通过文化建设从党员队伍延伸到全体员工中去,变成全员的发展推动力。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医院设计了“争做最好的中心医院人”这一文化创新活动。文化需要载体传播,他们就在全院征集“我是最好的”医院文化徽章,从28件徽章设计方案中,选定了红色心形手握康乃馨的作品。只有“创先争优”中的典型,才有资格佩戴徽章。于是,他们制定了佩徽人员岗位服务标准和佩徽否定条件,并经过个人自愿申请、科室推荐、支部审核、活动领导小组确定才可佩徽。佩徽,需要荣誉感和庄重感。医院每次佩徽都安排在最隆重的场合:首次安排在“庆七一文化建设佩徽仪式暨捐赠大会”上,第二次安排在“创先争优主题演讲比赛暨第二次佩徽仪式”上,第三次安排在“天使在飞翔——庆祝建党90周年颁奖晚会”上,先后为1192名员工佩徽,带动了广大职工立足岗位争做“最好”的热情,促进了医院各项工作开展。
“争做最好”活动渗透到医院服务的各个环节。各部门狠抓细节服务,医院新购饮水机200余台,免费供给患者饮用,增加发放便民手册等60项细节服务,小到卫生间、洗漱间妆容镜的卫生,都责任落实到人,推进了民生服务的规范化、人性化、品牌化。
文化的感召力,让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得到弘扬。医院成立了全市卫生系统首家志愿者协会,开吉林地区医务志愿服务先河。协会下设医疗咨询和爱心助患两支服务队,设立义诊咨询、心理关爱、亲情导诊、温馨病房、泊车引导和急诊助患6个服务小组。志愿者通过了专业技能培训,按规定流程开展服务。其中,党员、团员志愿者服务队,还积极参与全市抗洪救灾义务劳动,开展爱心助学捐赠。几年来, 1173名医院注册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7480人次,义务服务25773小时,被推荐为省志愿者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百年公立医院救死扶伤的文化传承,让吉林市中心医院对公益性事业有了更多担当。在危难面前,他们快速反应,不计得失,几年来救治突发公共事件患者达1000多人次,累计垫付医疗费用200余万元,圆满完成政府交给的救治任务,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守护神。医院国内首创与慈善总会联合设立特困患者救助基金,实行医疗救助。全院职工先后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计值110多万元,并派出多支医疗队赶赴重灾区。
党建铸就文化魂,文化彰显大医道。几年党建与文化融合开展“创先争优”的探索,结出累累硕果——
院党委的威信提高了,党委决议执行顺畅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强化。
医院的风气变正了,社会声望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更高了——医患关系改善促进了社会和谐。
敬业钻研技术的多了,职工队伍素质提高了,成名成家的多了——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
门诊量和住院人数增多了,总收入和节余增多了——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促进了医院壮大。
所有这些成果,恰与中央提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初衷一脉相承。
吉林市中心医院的党建深度实践表明:人民满意,才是公立医院最好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