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基层组织建设

永吉县“安家工程”暖了流动党员的心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12-07-19
永吉县针对流动党员人数多、流动快、结构复杂的实际,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以实施“安家工程”为载体,致力于构筑流动党员温暖的大家庭,取得了较好效果。
深入调查摸“家底”。采取“地毯式”专项调查、在永吉县电视台和永吉党建网上刊播致全县流动党员的公开信、开展“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月”活动等措施,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党员找党员的“三找”活动。做到“四清楚”,即:人数清楚、结构清楚、分布清楚、思想状况清楚。通过查找,全县目前共有流动党员1273名,流入党员31名,省内990名,省外283名。县委组织部还建立了流动党员信息库,将流动党员的家庭情况、流动原因、从事职业、联系方式、发挥作用等情况,逐一登记造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
三级网络建“家园”。由于流动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没有固定的单位和居住场所,党组织关系难以接转,回来参加组织活动又很不方便。为此,县委组织部结合开展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建立了以县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乡镇流动党员服务站、村流动党员服务点为主体的三级服务网络。同时,把乡镇流动党员服务站和乡村便民服务中心相结合,向社会公开流动党员热线服务电话,印发了流动党员联系卡,受理咨询与投诉,并采取“一站式”、限时办结、上门解答等方式,为党员提供便民服务。县委组织部与公安局共同印发了《关于全面做好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和管理服务的通知》,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
建章立制定“家规”。为了全面掌握流动党员动态,县委组织部明确规定,每位党员外出前,必须及时、主动地向所在地党组织登记有关情况,基层党组织必须及时填写《外出党员登记卡》,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建立流动党员档案,详细记载流动党员外出时间、从事职业、务工地址、联系方式、党费缴纳等情况。各基层党委建立了党组织成员联系流动党员制度,确定党员干部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结对联系流动党员,全面掌握流动党员动态信息。同时,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知、工作相联、便于活动”的原则,实行从流动党员中聘任管理员制度,在深圳市、长春市、吉林市等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城市成立临时党支部,负责所在片区的流动党员和务工人员的联系和服务工作。目前,共建立联系对子475个、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2个、临时党支部5个。
多措并举送“家暖”。党员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子女、妻子,家里的生产生活、子女上学、老人就医等问题成为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各流出地党组织指定结对联系人每季度到所结对的外出党员家中走访1-2次,及时了解和帮助解决流动党员家属在家的实际困难,让流动党员在外能够安心务工。同时,利用节日里流动党员返乡之际,各基层党组织也探索出一些具体的关爱措施,如通过召开新春茶话会、社情民意通报会等互联活动,一方面了解掌握流动党员的工作学习情况,另一方面通报当年家乡的建设情况,使流动党员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激发了为家乡出份力、作贡献的热情。目前,全县共建立困难流动党员联系帮扶对子167对,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流动党员家属解决实际困难300余件。
创新载体求“家富”。选取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员“能人库”,通过开展“为党旗添彩,为家乡争光”、“创项目、引技术、供信息、带他人”、“四个一”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激励、动员这些能人党员充分发挥身优势,帮助和带动身边的同乡求职创业,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使流动党员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使者”。黄榆乡小城子村的柴绍勇,返乡后创办兴牧养殖场,年创效益100余万元,带动创富群众162人;西阳镇西阳村的唐雁林,发展蛋鸡饲养,带动农户10余户。目前,外出流动党员共引进致富项目10个,带出务工人员500多名,帮扶260名农村党员实现了异地就业。


下一篇文章: 永吉县帮扶困难党员坚持“一诺”“二卡”“三评”
上一篇文章: 磐石市探索在非公企业中建立“三培两推一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