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下岗女工,虽然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可亲生的只有一个。为了孩子,她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为了孩子,她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岁月过早地漂白了她的头发,皱纹过早地爬上了她的脸庞。她就是56岁的共产党员秦焕菊,她用母亲的博大胸怀书写了人间大爱。
曾经的“铁姑娘”
1954年春,秦焕菊出生在磐石市红旗岭镇,后来随父母离开镍矿下乡到原来的细林镇。自幼东奔西走的她没上过几年学,10岁时母亲因病早逝,14岁便下地干起了农家活。
早年的经历使秦焕菊显得比同龄人早熟,也磨炼了她坚韧的品质。
1976年,22岁的秦焕菊成为磐石水泥厂的一名轮换工,在成品车间工作。她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一心扑在工作上,一个月后,当上了车间班长,被任命为团总支书记。
转眼3年的轮换期到了,与她同来的187人中只有她自己被厂子留用,成为一名正式职工,从此她的干劲更足了。
1982年,秦焕菊被调到生料车间,被任命为车间班长。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职工认可,又被任命为车间主任和党总支书记。
那时候,秦焕菊的心里只有工作,根本不休节假日,就连年三十也不回家,自己在厂子里包饺子、放鞭炮,自感充实、快乐。几年下来,无论在哪个班、哪个车间、哪个支部,只要有她,这个班、这个车间、这个支部都是先进。
工作中她带头与兄弟车间比着干,不怕吃苦,永不言累,许多男职工很佩服她,私下里称她是“铁打的”,从此“铁姑娘”的称号不胫而走。
“铁姑娘”并不是像铁一样冷硬的人,自有可爱的一面。她笑称自己是厂里的“三能”冠军:能干活,能吃饭,能看电影。水泥厂的工作大都是体力活,能干活自然饭量就大。繁忙的工作之余,看电影是秦焕菊最佳的减压方式,遇到自己喜欢的影片,她常常连着看好几遍。
秦焕菊的汗水没有白流,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她先后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和吉林市劳动模范。
时光悄然流逝,不知不觉中秦焕菊已步入大龄行列。经人介绍,1984年,30岁的“铁姑娘”与意中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善举,从25年前开始
幸福有时不期而至。结婚一年后,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秦焕菊当了妈妈。那段时间是她感到无比幸福的时光。
1985年5月的一天,秦焕菊的丈夫骑自行车带着她和儿子回远在长崴子的娘家,两人一路有说有笑。当行至长崴子北桥时,两人隐隐约约听到微弱的哭声。下车寻声查找,发现在桥下面有个婴儿,用个破被包着,打开一看,原来是个跟自己孩子差不多一样大的女婴。两人没来得及多想,抱着孩子立即调头返回家中,商量后决定收养这个女婴。
小家伙在秦焕菊夫妻俩的精心照顾下健康成长着。
1987年1月她去一个老邻居家串门,看到一个未满月的弃婴,老邻居托她给找个好人家。接过孩子后她左思右想,怕收养的人家对孩子不好,决定自己养着。
夫妻俩养活着3个小孩,感到生活有点紧巴,但两人对他们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虽然累些,但很充实。
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一场大病让秦焕菊正值壮年的弟弟过早离开人世,可弟媳有病,无法照顾孩子。看着眼泪汪汪的侄女侄子,幼年丧母的秦焕菊毫不犹豫地把两个孩子接到自己家中。
自此,秦焕菊的三口之家增至7人。那时,侄女侄子正在读小学,他们的到来让秦焕菊顿感拮据。秦焕菊开始为维持一家正常的生活奔波。
艰辛的生活
转眼,时间的车轮驶过2000年。然而新世纪的到来并未给秦焕菊一家生活带来丝毫的好转,相反,却每况愈下。
磐石水泥厂是县属企业,作为公有制企业,水泥厂也曾有过辉煌,但计划经济的产物毕竟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像其他众多企业一样,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磐石水泥厂举步维艰。2001年,磐石水泥厂彻底倒闭,退出了历史舞台,秦焕菊夫妻双双下岗了。
尽管秦焕菊对下岗早有心理准备,可当企业真正关门时,看看自己曾为之奋斗过、为之荣耀过的厂子时,心中五味杂陈。但她更为担心的是,今后的生活该怎样维持。
下岗给秦焕菊原本十分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然而,曾经的“铁姑娘”不是那么容易就被困难击跨的。对她来说,孩子就是一切,为了让五个孩子能正常生活,顺利读书,她宁愿牺牲一切。
吃的可以粗茶淡饭,穿的可以缝缝补补,但再难也要让孩子们上学。为此,秦焕菊夫妇把能想到的办法都想了:卖烀苞米,帮人做零活,捡废品……只要能挣点钱的,不管多脏多累她都不嫌弃。
这时的秦焕菊,早已忘掉优秀共产党员、市县劳模的光环了。靠早出晚归的艰辛和廉价劳动力的微薄收入,秦焕菊一家勉强维持着日常的生活。
秦焕菊说,她一年有两个难关,那就是春秋两季孩子们开学的时候,这是她最难熬的日子。孩子们开学前几天,她经常彻夜难眠,独自流泪。
记得一年秋天,孩子们就要开学了,可学费还没着落。她特地批发来一些苞米,打算烀熟后出售。可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身体一直疲惫着的秦焕菊真想歇一天,可一想马上就要开学的孩子们,她咬牙推车出门了。由于天冷,她坚持到半夜也没卖上20穗。看着剩下的一堆苞米,想到孩子们渴望上学的眼神,秦焕菊的眼泪和着雨水往下淌。
有时候被迫无奈的秦焕菊也想通过别的方式来缓解生活的压力。一次,她跟亲生儿子商量:“你别念书了,出去给家里挣点钱吧。”不知情的儿子哭着问她:“凭什么他们可以上学,非要我去挣钱。”她听后泪流满面,无言以对。
为了拉扯几个孩子长大,她把能借到钱的地方都借了,至今还欠不少外债。
苦,并快乐着
虽然生活的重负使秦焕菊喘不过气来,但让秦焕菊倍感欣慰的是,几个孩子一直都很懂事。
从小,孩子们就十分理解妈妈,当妈妈干活时,年龄大的照看年龄小的,吃完饭帮妈妈拣筷洗碗,上学回家认真写作业,大的辅导小的……
高中时,孩子们每天只有一元零花钱,但他们都舍不得花,攒着给妈妈买生日礼物。
大学时,每个人每月的生活费只有300元,根本不够用,后来又增加到350元。就是这区区350元钱,秦焕菊也是分两次汇,每次汇款时总会引来别人异样的目光。
但孩子们在上大学时,都利用课余和假期勤工俭学,以缓解家里的压力。
秦焕菊说,他们一家最快乐的事是孩子们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接到通知书时,一家人忙活一桌饭菜,虽然没有山珍海味,没有玉液琼浆,但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每当此时,秦焕菊都会“醉”一次——陶醉在无比的幸福里。
云开雾散,苦尽甘来。孩子们没有辜负妈妈的厚望和付出的辛苦,他们中的四个相继考上了大学。目前,除了仍有一个在校就读外,其他3个已参加工作。
不过唯一让秦焕菊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家里经济太紧张,懂事的小侄子初中毕业后说什么不再读书了,无论她怎样劝也劝不动。不过,小侄子很争气,经过学习,他成了一名美容美发师,小有积蓄后又开始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