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理论文章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12-03-19

编者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抽象的存在,它具体体现在地区精神、行业精神之中。为此,我们组约了这组笔谈,从科技、教育、医药发展几个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行业发展中的具体表述,希望以此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概括。

  弘扬科学精神 发展科学文化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白春礼

  科学文化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支撑、以科学思想为核心、以科学精神为灵魂的先进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类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和行为规范等产生深刻影响,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重要的思想源泉、物质基础、技术手段和有效载体。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繁荣发展,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以“爱国为民、甘于奉献、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科学严谨、团结合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科技创新中的具体体现。新时期,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先进科学文化,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充分发挥科技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丰富发展先进科学文化,必须牢固树立爱国为民的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

  服务国家、造福人民是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是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竺可桢、吴有训等一批饱经战火的爱国科学家毅然选择留在新中国。钱学森、郭永怀、赵忠尧等一批优秀科学家纷纷放弃海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克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在当时科技基础十分薄弱、物资极度匮乏、工作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高度的爱国热忱投身新中国科技事业,积极参与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建设,研制“十二年科技规划”、“两弹一星”等,使新中国许多新兴学科或空白薄弱领域得以迅速建立、充实,开启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辉煌篇章。1994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我国第一个面向海外、以吸引和培养跨世纪高层次学术带头人为目标的人才计划——“百人计划”,一大批海外爱国学子纷纷响应,今天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爱国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是我国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科学家身上的具体体现,是我国科技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克服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文化自觉,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重托放在首位,把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价值实现融入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科技进步之中,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将“爱国为民、甘于奉献”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丰富发展先进科学文化,必须具有执着追求科学真理的毅力,树立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科技创新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和风险的道路,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求索攀登,才能实现新的目标。陈景润十年磨一剑,最终取得哥德巴赫猜想的重大突破。《中国植物志》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历经45年艰辛才得以全部出齐。要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必须有敢于创新跨越的自信心和胆略,敢于创新试错、敢于挑战权威、敢于争当一流,不断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需求中自主提出新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善于从知识体系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发现新的前沿方向,提出原创科学思想、科学理论与创新方法。

  当前,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科技工作必须瞄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突破一批关键核心科技问题,形成一批系统解决方案,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一批重大成果的示范和产业化。同时,要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紧紧抓住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高技术研究,超前部署战略先导研究和重要基础前沿研究,大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力争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丰富发展先进科学文化,必须倡导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风,营造团结合作、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

  “人民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求知、求真和崇尚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精髓。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与合作者的贡献,合理质疑已有知识,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自觉遵守科研规范和科技伦理,推动科技创新的公开共享和广泛应用,促进公众全面、正确理解科学,是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科技创新是一项艰辛的创造活动,具有复杂性和较大不确定性,需要团结合作、协力攻关;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也需要科技工作者不为名利所惑,甘于寂寞,潜心钻研。

  我们要在科技创新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精神的内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推动先进科学文化深植于我们民族文化之中并发扬光大,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高德明

  培育南开特色的大学精神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 薛进文   

  大学之大,首在精神之伟大,这种精神正是大学兴教育人的根基和灵魂。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更需要这种精神的引领和支撑。建校90多年来,南开大学始终坚持自身的历史传统与风格特色,不断培育和弘扬具有南开特色的大学精神,并将之内化到办学育人各项事业中,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曹禺、吴大猷等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胸怀远大的才隽英杰,成就了不同凡响的“南开现象”。回首南开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激励南开人奋力前行的,正是宏阔厚重、历久弥新的南开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温家宝总理精辟概括的: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爱国道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公能品格,充满朝气、面向未来的青春精神。南开精神是南开办学实践中长期积淀凝练的文化特质和师生高度认同的价值追求,是南开“爱国、敬业、创新、乐群”优良传统的具体阐释,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南开表达。

  弘扬南开精神,必须坚持爱国道路。一所杰出大学的发展道路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民族危亡则大学艰难,国运昌盛则大学走强。作为由著名爱国教育家严范孙与张伯苓创办,诞生于五四爱国运动期间的中国著名高校,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南开始终以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为己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站在时代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前列,团结奋斗,尚德报国。这是一条危难时刚毅坚卓、兴学救国,和平时奋发图强、科教强国之路,是一条为中华崛起和国家富强培育英才、贡献力量之路。这条道路体现了南开“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宗旨。正是坚持这条道路,南开取得了辉煌成就,南开教育模式不断为中国高等教育增色添彩。

  弘扬南开精神,必须发扬“公能”品格。由张伯苓亲自制定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是对南开价值取向的高度凝练,蕴涵着南开秉公尽能、奉献创新的精神品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公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不断输送公能兼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就是坚持以“公能”为育人之本,以创新为办学之魂,注重内涵发展,突出特色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就是遵循“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人才、智力和资源优势,卓有成效地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学校发展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共赢。

  弘扬南开精神,必须光大青春精神。作为汇聚优秀青年的知识高地,南开始终充满朝气;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南开总是面向未来。这种蓬勃进取、永远年轻的青春精神,是南开自强不息、愈挫愈进奋斗历程的集中体现,是南开包容开放、海纳百川宽阔胸怀的生动写照。保持这种独特气质,南开的发展就要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始终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敢于超越,勇攀高峰;就要坚持把自身发展放到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坐标中去定位,置于现代大学长远发展的宏大维度中来谋划,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推动学校改革和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90多年沧桑巨变,万变不改其宗的是,一代又一代南开人矢志不渝、薪火相传,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共同熔铸和建构着南开人一脉相承、万众一心的精神谱系,用自己的执着与奋斗不断诠释、践行和发展着南开的爱国道路、“公能”品格与青春精神。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为使南开精神闪烁新的时代光彩,新一代南开人不断深化对南开精神的总结、实践和宣传,坚持不懈地以南开精神塑造南开人的价值观念与理想追求,不断增强南开人的共识与认同,更加坚定对南开发展的信念与信心。我们结合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大事,把南开精神融入具体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同时,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资源优势,在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中彰显南开的责任与担当;结合校训和校歌、校史传统教育,不断增强南开精神的凝聚力感召力;结合自身发展的重要节点,发挥南开精神的激励引领作用,在弘扬南开精神、增强南开认同中加快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结合实施“公能”素质教育,努力把南开精神落到实处,培养“公能”兼济的优秀人才;结合大学文化建设,使南开精神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

  南开精神是南开的灵魂。这一精神,是创建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内在动力,是南开奋发前进的不竭源泉。它已经成为南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也必将在学校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那非丁

  积极践行科学检验精神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李云龙

  “为民、求是、严谨、创新”的科学检验精神,是在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及食品化妆品检验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它是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及其科技工作者长期工作中形成的行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体现和生动实践。

  “为民”是科学检验精神的核心。“为民”是食品药品检验人员的根本思维方式和核心价值取向。确保饮食用药用械安全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为民”要求我们把“服从监管需要、服务公众健康”作为工作宗旨,坚持“为国把关、为民尽责”的检验理念,以保证药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及食品化妆品安全为目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做出应有的贡献;要求我们坚持依法从检、公正检验的原则,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和管理规范,不断提高各级检验机构的法治化水平,坚持“科学、独立、公正、权威”的方针,保持检验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断巩固和提升检验工作的公信力;要求我们坚持文明服务,树立强烈的为民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检验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倡导检验的职业操守,恪守高度负责、严谨认真、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巩固和树立食品药品检验窗口服务部门的良好形象。

  “求是”是科学检验精神的本质。药品医疗器械及食品化妆品检验面对的是与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产品。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尊重科学规律,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准确可靠地评价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保持检测或校准实验室的独立性,提高诚信度。“求是”要求我们必须始终遵守“用数据说话”的原则,依据标准科学、程序规范、方法合理和结果准确等四项要素来开展检验工作;要求我们坚持研究型检验的技术路线,在有条件的部门试行研发早期技术介入工作,为加速研发进程,提高公众对安全有效药物及安全可靠医疗器械产品的可及性做出贡献,同时拓展质量安全把关链条,把产品标准、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等过程考察,样品在实验室检验过程,产品质量安全趋势分析和可能存在的风险预警等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与评价;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实验保证条件,严格按照实验室设置技术规范及条件要求,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各专业为基点,建设一批学科齐全、学术特色各异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开展及时、有效的实验室间能力验证和实验室比对工作,特别是要加强与国际先进实验室的合作;要求我们在应急检验中认真、准确、及时地做出技术判断,快速正确地确定检验技术路径,把对问题产品检验与相关企业的现场生产工艺考察有机结合起来,把通过查询国内外相关资料与对相关样品的检验及检验技术、方法的全面覆盖结合起来,突出检验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严谨”是科学检验精神的品格。严谨既是科学态度,也是优良作风。“严谨”要求我们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做好检验工作,始终牢记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承担的法定职责和检验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建立健全确保检验质量、安全和效率的运行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以责任为核心、以责任可追究为重点的检验流程管理,确保检验过程和结论万无一失;要求我们强化实验室全面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检验工作,努力开创中国检验数字化新时代;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文化人”的理念,通过创建和不断完善适应时代、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体现食品药品检验行业特色的“中国药检”文化,为科学严谨地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创新”是科学检验精神的灵魂。以创新不断推动检验事业的科学发展,是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履行职能、做好工作的永恒主题。“创新”要求我们始终把加强能力建设放在首位,使之成为统领检验事业发展的主线;要求我们建立良好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一手抓事业发展,一手抓人才发展,实施“人才优先发展”和“人才兴检”两大战略,把各类人才团结凝聚到检验事业发展上来;要求我们切实加强检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实施“科技强检”战略,以“科研提升水平”为支撑,按照掌握核心技术、突破关键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的总体目标,构建“检验依托科研、科研提升检验”的良性发展机制;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包括各级领导班子管理、技术管理、实验室规范管理、行政管理等在内的全面管理能力,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要求我们坚持“合作促进提高”的发展思路,以全球视野全力推进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国际合作的跟随者战略、参与者战略和引领者战略,坚持不懈地学习先进,力争在全球检验领域有所作为,不断增强和扩大“中国药检”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保障公众饮食用药用械安全,为中国医药产品走向世界而努力奋斗。



下一篇文章: 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
上一篇文章: 保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 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