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理论文章

一切工作只有落实才有意义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09-03-09
陕西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张迈曾

“实”,就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就是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实”是我们党对工作的一贯要求,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名言:“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事实证明,我们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狠抓落实的结果。而存在的许多问题,又正是抓而不实的后果。抓而不实,不仅难以产生正面的工作效果,还可能给后续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就必须狠抓落实,只有将抓落实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工作才会显现意义,才会产生效果。
抓落实,就必须切实服务大局。坚持从大局出发、为大局服务,既是组织工作的根本原则、工作主题,也是组织工作的活力源泉。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抓发展、保增长就是第一要务。组织系统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改革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委的要求上来,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主动为省委分忧、为基层解难,组织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奋斗、共克时艰,全力以赴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抓落实,就必须明确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是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搞清楚所做工作的标准,就有了衡量的尺子和追求的目标,这不仅能树立一个正确的导向,激励人们更好地工作,也有利于群众的监督。工作任务有标准,也是对人进行客观公正评价、提拔任用的参照。我们还要特别强调树立量化思维和比较意识,要把能够量化的标准和任务都尽量量化。只有经过量化和比较,才可能有一个符合实际的检验对照标准,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果。在日常工作中,常常能见到的现象是,缺少标准,更缺少量化的标准,“走到哪儿歇哪儿”,怎么说都有理由。有的工作说没落实又似乎落实了,说落实了又存在不少问题。在我看来,一项工作做了,没有明显成果就不能算落实;有了一定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能算落实;只解决了眼前问题,没有用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也不能算落实。
抓落实,就必须强化工作责任。明确责任是抓落实的有效手段。责任不明,落实往往变成了落空,不仅任务落空,任务的承担者还可能把责任推卸给别人,推卸给客观。明确责任就要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健全一套抓落实的考核机制,完善各级干部的目标责任、业绩考核、末位追究和领导包抓重点工作等考核办法,配套落实重点工作定期督查通报制、绩效评议制、工作落实情况报告制等。说一千道一万,工作是否有成绩,是否上台阶是最终的评价结果。考察任用干部不能把“疲劳”作为提拔的理由说辞,还是要以“功劳”为标准。
抓落实,就必须提升素质和能力。素质能力是抓好工作落实的基础。个人的素质强弱、水平高低、能力大小,从一定意义上讲,决定抓工作落实的态度、速度和力度。有一些同志对社会上高看一眼组织部门、组工干部不能正确对待,把对组织部门的尊重误认为是对个人的认可,说话办事不注意小节,甚至存在盛气凌人、口大气粗等现象,这是素质不高的表现。司马光说过,“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组工干部要自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要常怀感恩之心,珍惜之情。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势下,有一个固定的岗位,良好的职业是多么的不容易,更何况是在组织人事部门工作。要把能在组织人事部门工作看做是人生难得的机遇,是组织的重用。要敬畏岗位,爱岗敬业,自觉维护组织人事部门的形象,以工作的成绩赢得组织的肯定和支持。
一要坚持读书学习。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有一项调研显示,有56%的干部一年不读一本书,我们是不是身在其中?要认真审视,高度警惕,千万不能做一年不读一本书的干部。二要铸造品行的定力。组工干部政治上的坚定性、人品上的真朴性和情绪上的稳定性非常重要。我们强调在品行上要有定力,这对组织、对领导、对他人来说,也是诚信交往的基础。有定力,就不太会把人把事闪在空中,就不会人云亦云,东倒西歪。三要学会尊重和谦虚。对待部外的同志和基层的干部一定要谦虚、耐心、热情,不要把别人的热情和谦卑当作是软弱或无知。要帮助部外同志和基层干部联系沟通工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人们会记住被帮助的点点滴滴,更会以此熏陶自己,传递爱心和力量。四要珍惜每一天的时光,用努力的工作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光阴似流水,日月如跳丸,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创造成绩。组织考察的根据不是想法而是表现,不是解释而是行动。因此,每一位同志都要珍惜今天,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让组织检验自己、评价自己。
抓落实,就必须转变工作作风。作风就是形象,就是力量,就是保证。实践证明,愿不愿意抓落实,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困难和挑战,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仅是思想意识的反映,而且是工作作风的表现。老百姓盼望、欢迎的,就是狠抓落实、真抓实干;不满意、有意见的,就是华而不实、虚假浮夸。我们一些人对落实的思维定势就是成立了机构、出台了文件、召开了会议、进行了检查,甚至把心得体会贴到墙上了,就算是把任务落实了,这样做的实际效果不仅与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期待相差很远,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带坏了社会风气。组织工作是党的事业中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工作,是服务中心、服务大局非常繁重的工作,更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来不得半点虚浮和懈怠。要坚持“做事”而不要“做势”,把求真务实的作风彰显在组织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在组工干部的一言一行中。
抓落实,就必须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作用,是保证各项工作得以落实的关键。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但也存在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的地方。比如,有的制度与变化了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缺乏时效性;有的制度照搬上级文件,没有结合实际,缺乏针对性等。正如一些同志反映,现在一方面出台的制度越来越多,工作程序越来越复杂,执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不少工作又没有制度可遵循,或者有制度却不严格执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和长效性,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只有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制度体系,只有认真总结组织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转化为经常之举,才能解决制度机制建设滞后于工作实际的情况,才能确保组织工作常抓常新,永葆生机和活力。

下一篇文章: 票决制:选准用好干部的制度保证
上一篇文章: 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推动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