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人。近年来,桦甸市坚持选育并举、引用结合,不断发展壮大“田秀才”“土专家”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促进其作用发挥,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提升“高度”抓培养,做大人才增量。依托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4-2018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600人,其中有一大批学员成为产业带头人。依托强村富民工程,健全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各类职业农民人才650人,发展农村产业大户1580个。扎实开展2批农村优秀实用型人才评选活动,其中5类55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1人获评吉林省乡土专家,5人获评吉林市农村实用型专家,49人入选吉林市千名实用人才培育工程培养对象。大力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立足金牛牧业、吉元土产、坤合食品3个吉林市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打造“农村+实训基地+产业带动”发展模式,有计划组织黄牛养殖,食用菌、山野菜、瓜子种植培训班,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依托电商示范县项目,建成156个村级电商服务站,采取“互联网+企业+人才”模式,培育100余名电商创业者,在开犁网开设店铺近200个,淘宝网店总数发展到600家,涌现了一批农村电商创业者。
摆正“态度”抓引进,做好人才存量。加大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尤其是大学生村官(选调生)招录力度,吸引高素质年轻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三年来共招录280名公务员、646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28名优秀大学生村官到乡镇村任职;持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三年招录“三支一扶”工作者12人,特岗教师78人,切实把人才“引”入农村。 实施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工程,成立市乡村三级“新时代乡贤会”,采取“返乡创业示范乡镇街+示范基地+企业示范户”模式,发挥乡贤的引领带动作用。截至目前,已有市级、乡镇级、村级新时代乡贤1700余名,初步形成了“乡乡有基地、村村有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强化返乡下乡本乡人员创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建设,金牛牧业有限公司创业基地、金色农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创业基地、森特大学生创业园上榜2017年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
怀揣“温度”抓服务,做优人才环境。围绕桦甸市“431”产业体系,对重点返乡创业项目实行“四位一体”联合包保,即市级领导、责任部门、属地单位共同包保和企业主体推进形成一体,切实保障企业水、电、路、讯等生产要素到位,整体提升服务水平。制定落实桦甸市招商引资鼓励政策、大学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启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从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上对返乡创业者给予大力扶持,积极为返乡创业者搭建创业平台,支持创业。近三年,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300余万元,扶持创业者250余人。同时,返乡人员进驻各类园区创业的,适当减免租金、物管费、卫生费等费用;结合“只跑一次”改革,农村外出人员在返乡创业办理项目手续时,持乡镇党委出具的证明材料,可享受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简化办理程序、缩短办结时限。
拓宽“维度”抓使用,做实人才待遇。注重将有能力、有作为、有业绩的乡村干部选拔为乡科级领导干部。2016年乡镇换届期间,按照换届政策规定,将2名80后优秀大学生村官和2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选拔到乡镇副乡镇长岗位。目前,从村党组织书记考录到乡镇公务员岗位,经过多岗位历练,后提拔走上领导岗位的乡镇干部已有6名,真正让在乡村一线的优秀人才事业上有干劲、政治上有待遇。着力构建“富余劳动力—创业生力军—村级领头雁”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从农村外出人员中培养村“三委”干部或纳入村干部储备人才库,鼓励引导其返乡,担任村级“领头雁”;将有成就、贡献大的返乡创业者吸纳为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吸引农村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目前,返乡创业人员中“两代表一委员”有56人,进入村“三委”班子的有76人,纳入村级后备人才管理1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