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人才队伍建设

大学生村官管理应避免五个误区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11-04-11

中央决定,从今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优秀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是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普遍存在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政策理论水平偏弱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从实践来看,不仅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村级组织的年轻化、知识化,而且大学生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是,有些地方,部分大学生村干部没能坚持在农村一线,有的在乡镇党政机关帮忙打杂;有的凭借关系干脆只在农村挂了个名,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名存实亡”;有的虽然下到了农村,却因管理原因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等人浮于事的情况出现,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这说明在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五大员”现象:

一、把大学生村干部当成乡镇政府“职员”。由于大学生村干部大多数基本素质好、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一些乡镇便以机关人员少工作多、“爱才”“护才”、出于食宿安全考虑等为借口,将大学生村干部截留到乡镇机关。此外,也有个别大学生村干部认为农村工作和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没有前途等,出于个人考虑,想方设法要求到机关工作。

二、把大学生村干部当成“通讯员”。在管理上,相当一部分乡镇要求大学生村干部每天到乡镇政府报到,然后再到村工作。路途远近不说,原本该一些乡镇领导包括包村干部完成的任务,也给了大学生村干部,让大学生村干部去传达“指示”、完成任务然后要求大学生村干部给自己汇报,自己再去给乡镇主要领导汇报。他们把大学生村干部当成自己的“通讯员”,以省却自己的下村之苦。

三、把大学生村干部当成“特派员”。由于大学生村干部身份特殊,既不是普通的乡镇干部,又不是纯粹的农村干部。部分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干部是“上边”的人,有关系,出于发展本村经济考虑,让这些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去上面要资金、跑项目。

四、把大学生村干部当成“义务战斗员”。由于上级给一些乡镇布置的诸如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等中心任务多、突击性工作多,在村民不大容易组织的情况下,把大学生村干部当成义务工,路边薅草、庭院清洁等任务都给了他们,难以发挥知识优势的大学生村干部成了不用开工资的“义务战斗员”。

五、把大学生村干部当成“码字员”。操作电脑、写一些小材料对大学生村干部来说,都不是什么问题。既然如此,那就把写写画画的任务交给你。上面安排任务需要码字的找你,对外宣传任务给你,每个月必须在地市媒体上发稿多少、每年在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发稿多少,都是你的任务。至于村里的具体工作,就不用你操心了。

“五大员”现象是部分领导认识不到位造成的,有违国家招聘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初衷,不利于农村一线干部队伍的优化和农村工作的推进。对此,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要从思想上纠正把大学生村干部当作乡镇干部使用的管理偏差,真正关心支持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真正让大学村村干部进村入户、真正工作在村里。为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

一是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具体用人单位和基层管理部门,要克服对大学生村干部管理上的“先紧后松”,避免出现“刚开始热情周到,越往后越疏于管理,到最后干脆放任自流”现象的发生。要经常听取大学生村干部的建议、意见和要求,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为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加强农村业务学习。选聘的大学生村干部,学习涉农专业、有农村工作生活经历的毕竟是少数。因此,他们要尽快适应农村工作,必须加强农村业务学习,掌握种植、养殖、畜牧、园林、规划建设等适合农村需要的专业知识,形成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注重农村工作方法的学习。

三是加大帮助扶持力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村干部是农村工作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县乡村三级加强对他们的帮扶,全方位提高其综合能力、适应能力。要帮助他们理清工作思路,增强工作信心,支持他们干事创业,做到思想上帮教,工作上帮扶,资金上倾斜,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宣传员、先进文化传播员、村级组织建设推进员、远程教育辅导员、服务群众代办员、科学技术推广员和农民致富。(桦甸市委组织部 董洪驿)



下一篇文章: 蛟河市加强教育培养,助推“大学生”素质提升
上一篇文章: 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助推经济快速发展——吉林高新区建设产业人才高地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