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兴业谱华章——2004年以来全省人才发展综述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10-10-11

  2004年5月第一次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以来,省委、省政府围绕吉林振兴发展,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人才兴业战略,全省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完善党管人才工作体系

  加强对全省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分别建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组织部成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有力地保证了人才工作的决策效率和推进力度。

  以人才政策创新为先导推动人才发展。先后制定实施了《吉林省人才兴业战略实施纲要(2006-2010)》、《吉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和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选拔管理办法、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等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开发、选拔使用、表彰激励、流动配置、创业扶持等各方面作了全面规定并不断完善创新,为全省人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不断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省市县三级财政相继建立了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资金总额度1.5亿元;省政府人才开发资金额度已增加到每年4000万元。我省成立的全国首家省级人才开发基金会,在全国率先以基金运作模式募集人才开发资金,正在逐步构建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培养集聚高层次人才

  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激励措施。建立健全吉林省高级专家选拔制度,对贡献突出、业绩卓著的重点高层次人才给予省政府特殊津贴,在项目申报、医疗保险、休假疗养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对汪尔康、孙寰、李骏、张三元等4位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颁发省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每人奖励50万元。通过实施“东北之春”、 “拔尖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研基金计划”等人才计划,培养开发了大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大力引进域外高层次人才。制定实施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产业急需的高级研发、管理、金融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创业人才。聘请28位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负责人为“吉林省推进人才兴业战略咨询专家”,将其所在协会作为我省引进人才的窗口。举办“海外会长吉林行”活动,组织省第六届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恳谈及项目对接会——人才引进项目对接活动,开通引进高层次人才网上信息交流平台。目前全省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人(团队),其中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1人(团队)入选我省2009年度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提升高级专家管理服务水平。制定出台了《中共吉林省委管理联系专家工作实施办法》,建立省领导联系高级专家工作制度,定期组织高级专家到井冈山、延安和上海、深圳等地开展专题研修。编印了《人才兴业数风流》画册,全面展示了477位驻吉院士和省高级专家的风采。启动了院士专家创业交流基地建设,准备打造一个集高层论坛、学术交流、人才开发、成果对接、人才素质测评等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性活动基地。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上下联动、积极稳妥的原则,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是扩大民主。积极探索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充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地方党委讨论任用干部决策办法实行党委全委会票决和常委会票决。创新有效措施,全面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二是强化竞争。建立定期公开选拔制度,实行以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为主要内容的差额选任办法。近年来,每年都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部分副厅级领导干部,省直机关已全面实施了处级干部选拔任用竞争上岗制度。三是全程监督。积极构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初步形成了一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事前报告、事后评议、离任检查、违规追究的“监督链”,提高了选人用人质量。

  今年,按照“人岗相适”和“让干得好的考得好”原则,立足吉林、放眼全国,省市县三级联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全省831个公选职位,参加考试人员达18257人。其中,省管职位1889名资格审查合格人员中,来自中直和省外的922人,占49.2%。工作中,着眼于“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全面创新笔试、面试、考察方式和内容,把公平公正、严格标准、比较择优、公开透明贯穿始终。精心设计了“三关九试”,笔试采取开卷方式。在省管职位面试中,通过增大省外评委比例、增加面试人员与群众评委互动、电视转播部分职位面试过程,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在考察中,首次实行“两公示”、“三否决”和“三位一体”量化评价方法,在干部考察评价方法上进行了创新。

  强化对发展的人才支撑

  为促进吉林振兴发展,我省先后有重点地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人才工程,引导鼓励人才向基层和经济建设第一线流动,实现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围绕新型工业基地建设,连续实施了“人才服务国企改制项目”、“人才服务民营经济腾飞项目”、“百名处长服务百户重点企业项目”,从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近5000名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发展。

  围绕新农村建设,相继实施了“人才服务农村发展项目”、“人才支援农村医疗卫生项目”、“人才支援农村教育项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行动计划”、“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分批选派近10000名党政干部、技术人才、医生、教师和大学生进驻农村,在发展农业产业、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培训输出农民、提高农村医疗和教育水平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围绕促进长白山开发建设,组织实施了“人才服务长白山开发项目”,先后从省直、驻省中直单位选派两批48名干部到长白山开发区管委会开展工作,为做好长白山开发区初创阶段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突出抓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

  着眼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农村人才短缺问题,2005年,省委决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由政府出资6230万元,用6年时间为全省每个行政村培养1名大专学历毕业生。5年来,全省累计招生10637人,已有四届8223名学员毕业返乡参加新农村建设。

  围绕教学管理、党员发展、经费划拨、创业扶持,我省先后制定实施了《健全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学员校地联合管理机制的意见》等文件,实行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创业扶持“三管齐下”。为鼓励毕业学员开发创办项目,筛选确定了100个重点扶持项目,由省财政给予贷款贴息的政策扶持。在各地扶持下,目前有3219名毕业学员拥有创业项目,共创办涉农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和创业基地814个,带动数万农民增收致富。毕业学员中,有1/3以上进入村两委班子,涌现出30多名省市级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和市管优秀专家、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被广大干部群众誉为“政府埋单、农民受益”的惠民工程。

  人才兴业,铸就辉煌。经过6年多的合力推进,全省上下人才意识显著增强,人才总量平稳增长,人才结构逐步改善,人才素质稳步提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省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下一篇文章: 蛟河市找准“责任主体”做好大学生“村官”安全工作
上一篇文章: 蛟河市人才工作“三下功夫”惠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