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理论创新 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08-11-17
10月29日至30日,由中国人事科学院主办、浙江省人事厅协办的“推动理论创新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研讨会暨2008年人事科研年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人事系统科研机构、地方人事政策法规等工作机构和高校的70余位参会代表,围绕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个主题,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的职能,就当前人事人才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人才强国战略重在组织落实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和党章,把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列提出,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这既凸显了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对新时期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新时期人事人才工作的主线,是人事部门的根本任务。
有学者指出,人才强国战略在一些地方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问题。政府层级越往下走,对人才强国战略地位的认识越模糊,一些地方虽言必称人才强市、人才强县,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偏离这一战略,没有将人才问题置于重要位置,未能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精神实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涉及组织、人事、劳动、教育、科技、农业等各个部门,需要包括资金、政策、制度、体制以及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整体协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组织保障和协调机制及部门利益的客观存在,相互推诿扯皮等问题时有发生。
河海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赵永乐教授认为,人才强国战略包含“依靠人才强国、通过人才强国、组织人才强国”三重含义。强国的主体是人才,强国的途径是通过人才实现,强国的方式是将人才组织起来达到最佳组合。人才强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最终要靠组织。人才只有组织起来了,组织好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人才研究所所长胡跃福建议,把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实施和政府工作考核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自觉性,使人才强国战略的国家核心战略地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
  完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支撑,是人事部门及其人才服务机构深化人事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重要职责。这是参会代表交流探讨形成的一个共识。
南京市人事局人才所所长、政策法规处处长冯冰指出,实现全体人才的公共利益最大化是政府人事部门的基本目标。必须将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公共服务模式,坚持人才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导向,塑造公共政策体系,实现人才发展空间的最大化;坚持人才服务的公平性导向,塑造公共服务市场体系,实现人才发展成本的最小化;坚持人才创业创造的公益性导向,塑造公共创业体系,实现人才发展环境的最优化。
吉林省行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焦述英教授提出,我国人事公共服务提供主体正由以政府为核心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向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转变,在这个多中心治理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主要作用。构建人事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完善以公共利益为取向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以社会协同为特征的高效执行机制、以效能控制为保障的顺畅有力的监督机制,逐步实现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河南省人事厅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张瑞林主张,引入国际公共管理学界流行的治理理念,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合作的多元化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在发挥政府所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能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就业服务。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宏观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力资源配置模式从以计划为基础的行政强制性配置,转向了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流动性配置,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模式逐步形成。市场化配置模式克服了行政强制性配置存在的缺陷,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及我国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出现了隐性失业问题显性化、人力资源区域配置失衡、劳动力大规模盲目无序转移等“市场失灵”问题,亟待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进行规范调整。
中国人事科学院研究员梁玉萍认为,政府宏观调控是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关键因素。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中的政府宏观调控应从多方面着手:加强立法工作,健全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调控手段,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统筹规划,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立完备的人力资源需求信息网络,为社会提供公开、准确和及时的人力资源信息;多渠道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促进人力资源的积极开发,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推进城乡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创新地方政府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机制,推进城乡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一个话题。
重庆市人事局副局长、市外国专家局局长蒋建国提出,统筹城乡人才资源开发,要充分利用好农村实用人才和城市人才资源,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公共服务以及人才开发等方面做到“双向互通”,形成城市人才和农村人才资源统筹开发的强大合力。在政策制定上,建立城乡人才培养、流动、使用、评价、考核、激励等方面一体化的政策互通渠道;在资源配置上,引导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发展,以城市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带动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人才开发上,建立城市与农村、较发达的主城区与不发达的边远区县人才对口协作机制,探索城市带动农村、较发达区县辐射不发达的边远区县人才开发的新途径;在公共服务上,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城乡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将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向农村延伸。
  反周期“抄底”国际化人才
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中国政府、企业如何从容应对、转“危”为“机”,成为与会代表关注的一个焦点。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陈锡安认为,未来3至5年,是我国吸引国际化人才的战略机遇期。按照经济学中的反周期理论,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国际金融巨头企业倒闭,国际人才市场价格行情必然下跌。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相对稳定,可以抓住机遇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尤其是金融专业人才。
  整合科研力量推动理论创新
针对当前人事科研工作存在的研究资源分散、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与会代表纷纷提议,加强人事人才研究资源整合,采取多途径多形式开展科研合作,以项目、课题为载体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逐步实现人事科研一体化。
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吴江在交流总结中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研究人员必须是创新型人才,自身先做到思想解放。研究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谈论人才问题。人事科学理论创新要重视主体建设,在机构和人才培养上加大投入,推进科研机制建设创新,促进人才成长。

下一篇文章: 铸就人才强国的基石
上一篇文章: 蛟河市“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