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多策并举发展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08-07-28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把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今年以来,吉林市采取多种方式,切实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吹响自主创新的号角,让技能人才成为创新创效的生力军
今年,吉林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企业职工中广泛开展了以“小革新、小发明、小设计、小创新、小窍门”为内容的“五小”活动,鼓励职工进行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技术攻关,有力地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整合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吉林市技师学院组建步伐,学院培养从中级工直至工人技师的全系列职业技术人才,设置了一批与传统产业改造、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相匹配的特色示范专业,重点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源头上加大了创新教育的力度。今年全市还首批设立了焊工、钳工、车工、电工电子等10个专业的实训基地,为技能人才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充分展示技能成果以及进行同行业技术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探索建立了网上技能培训学校,发挥互联网即时性、交互性的优势,为技能人才学习技能开辟了新渠道。建立了技能人才数据管理系统,密切跟踪技能人才成长的轨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技能人才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
——校企“无缝对接”,大力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人才
为超前谋划好2008年的校企合作工作,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加大合作深度,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吉林市早在2007年下半年就组成调研组,深入市内各工业集中区,围绕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预计开工重点项目173个,所需技术工人约9955人,主要集中在汽车、化工、冶金、电力、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向各职(技)校(培训机构)通报了企业用人需求,引导学校按照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定向培养人才。在具体合作过程中,吉林市大力提倡和鼓励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既可以一校多企,也可以一企多校,多校多企;既可以将企业的资金、设备、师资和技术引进学校,也可以主动送服务上门,将培训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既可以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定单培训,也可以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吉林市还从建立制度、完善政策入手,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分别负责,指导所属职(技)校(培训机构)与合作企业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签署合作协议,保证双方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了校企合作的规范化水平。
——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从2008年起,市人力资源市场定期安排交流洽谈日,即每周的周三、周五举办交流洽谈活动,为企业和求职人员免费提供信息发布服务。今年春节过后,随着“工业项目年”活动加速推进,市内各大施工单位纷纷着手为今年的工程建设做准备,众多企业陆续进入市场开始招兵买马,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为缓解人才市场压力,帮助企业开辟更广阔的招聘活动空间,吉林市建立了人力资源信息网,企业可免费申请登记,开通网络招聘服务,享受长期免费服务,求职技能人才也可以随时登录该网站,进行网上应聘对接活动。同时,市里新组建了一支60人的信息员队伍,专门深入各类用工企业,现场采集企业技能人才空岗信息,提供免费上门服务。这60名信息员在上岗前都经过了严格、系统的培训,既能帮助企业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又能为招聘的技能人才提供劳动保障方面的咨询服务。今年吉林市还引进了全国推广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免费为供求双方提供服务。求职技能人才通过该系统测试,能起到确定就业目标、明确就业方向的作用;企业对招用技能人才进行测试,能够充分了解其职业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信息。
(市委组织部人才办 王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