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时政评论

公共政策谨防“一遇杂音就回头”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10-09-25
  不久前,成都、合肥、泰州、南京等地相继试点“拉绳治理闯红灯”,但没过多久,一些城市的拉绳新政就在争议中悄然结束,有关部门称,拉绳治理闯红灯确实有效,但也引来争议,有人觉得这影响城市形象,因而没办法坚持。

  拉绳阻挡行人闯红灯,这个“土办法”的确有点让城市尴尬,但诚如专家所言,既然城市文明程度不高、老有人闯红灯,又何必粉饰家丑?如果拉绳能够拉出城市文明的新局面,暂时的难堪又有何妨?确实,拉绳新政的夭折,给人遗憾的同时也给人思考:公共政策该不该“一遇杂音就回头”?

  博采众议,集思广益,这是近年来公共决策中出现的可喜变化。小到西瓜新政,大到物权法,宽容并辩证吸收各种“杂音”中的合理成分,是公共政策变成“善政”、“良法”的重要原因,彰显了民意的力量和社会的进步。但民意对公共政策影响力强了,也要防止一种倾向,这就是面对“杂音”缺乏担当。过去,由于对民意重视不够,“杂音”一般进入不了公共决策的视野;现在,公共决策中能听到“杂音”了,但有时又解读过度,甚至“一遇杂音就回头”,这同样不利于公共政策实现善治。

  应该说,公共决策中“杂音”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这既表明社会民主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又反映公众参政议政能力的增强,是好事。但同样是“杂音”,有的是深思熟虑后的真知灼见,有的反映了合理的利益诉求,当然,也有的是非理性的情绪发泄,甚至是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叫嚣,所以,对这些“杂音”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比如,完善市场经济必须继续推进国企、资源税、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但推进改革难免出现“杂音”,如果一旦遇到就胆怯退缩,改革就会迟滞不前。再如,楼市一调控,“影响经济”、“越调越涨”等“杂音”就此起彼伏,如果不排除干扰,楼市调控就可能功亏一篑。

  面对“杂音”,公共政策能否顶住压力,走上理性抉择、正确作为的坦途,这对管理者是种特殊考验。市场转型之初,绝大多数改革都是“帕累托改进”,公共政策的调整阻力较小,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调整公共政策在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同时也会触及小部分人的利益,“杂音”陡然增加。这时候,决策者如果缺乏责任担当和政治勇气,没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抱负,没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黎民情怀,公共政策就很难趟过“杂音”之河,抵达善治的彼岸。

  当然,公共政策要能超越“杂音”,除了决策者的个人素养外,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等制度建设也同样重要。就拿拉绳新政来说,如果在实施之前能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更加充分的酝酿,如果在叫停之前能够进行一次广泛的民意测评,“观点的市场”就会自发进行多次交锋,最终正确的观点脱颖而出,拉绳新政该不该实施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他大的公共决策也是这样,只有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进一步增加公共决策的透明度、科学性和民主化程度,让各种民意在“观点的市场上”激烈交锋,正确的观点才能够形成并生存下来,公共政策才能达至善政的境界。


下一篇文章: 张鸣:官场潜规则泛滥的制度原因
上一篇文章: 郭明义的“傻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