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时政评论

书写真情传递感动(人民时评)

作者: | 来源: | 访问:3 | 时间:2008-05-30

  汶川地震,举国神伤。一首小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迅速流传,不论是在电视节目中,还是在各类赈灾活动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朗诵它并屡屡为之唏嘘;一曲短歌《生死不离》,不胫而走被众人传唱,一次次让人流下悲伤的泪水;一台大型抗震救灾募捐晚会《爱的奉献》,创造了5.5亿的全国收视纪录,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媒体转播或使用了中央电视台的直播信号,现场募得的善款高达15.1亿元……
  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除了新闻媒体滚动报道来自震区的生命奇迹和抗灾事迹外,还有一种令人撕心裂肺、潸然泪落的激情传播,那就是文艺。无论是报刊、网络、电台、电视台,还是舞台演出和各种赈灾活动现场,一篇篇发自肺腑的诗文,一曲曲充满激情的演唱,一幅幅饱蘸爱心的书画,无一不渗透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深情与善念,展现他们与灾区人民血脉相连的手足深情,成为高扬生命价值和人性尊严、讴歌伟大壮举和英雄业绩、鼓舞人民在灾难中奋起重生的精神力量。

  地震刚过,有着光荣传统的中国文艺工作者,立即行动起来,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歌、肩上的镜头和深情的表演,同纾国殇、共克时艰,与灾区人民并肩作战。一场接一场的赈灾义演义卖活动,一个接一个的明星志愿者奔赴灾区,捐款捐物,积极参与灾区的爱心救援行动。一批接一批的作家艺术家组成小分队深入抗灾一线采访,用爱心触摸抗灾现场,用激情记录永恒的瞬间。

  八一电影制片厂于地震当日即组建第一批摄制组,抢拍《汶川大地震》纪录片;中影集团也在第一时间赴灾区赶拍电影《汶川168小时》;西安和峨眉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5·12北川不相信眼泪》;人民艺术剧院也派出创作班子到灾区体验生活,许多以抗震英雄为原型的话剧、影视片都在抓紧筹备中。大批摄影艺术家深入灾区,留着墨香的《百名摄影记者聚焦大地震》画册业已问世。有关灾区防疫、自救、重建之类的图书,以及《生命的感动——我们与汶川同在》等陆续发行。文艺家们用文字、镜头和画面见证历史,书写着大灾大难面前迸发的生命尊严和民族热情,把灾情感受转化沉淀为民族的文化记忆。

  没有谁希望家国不幸,然而,当不幸发生,诗家却会在心中积聚起悲愤的力量,感受到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灵感,良知与正义胸中奔涌,激情与企盼溢于笔端,为后世留下许多精品佳构。“5·12”巨灾突然降临,悲伤的压抑令人窒息。生命的危难、互助的渴望和关爱的温暖,让文艺家捕捉到情感宣泄的触点,他们虽未成为抗灾一线的救难勇士,但却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抗灾,不论是诗文和笔墨中表达的生命意志,还是画面和镜头组装的爱心接力,还是以音符和旋律传递出的永不言弃的顽强精神,都给逝者以哀悼,给生者以慰藉,为守望相助的多难民族点燃起生活的希望,在轰然倒塌的残墙断壁上挺立起民族坚韧的脊梁,重塑起精神不屈的丰碑。

  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下一篇文章: 多难兴邦 实干兴邦(人民论坛)
上一篇文章: 一个难以消除的悖论(国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