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近日刊文《为担当者担当,让实干者实惠》,里面有一个细节引人深思,自己被提上了干部推荐参考名单,一名干部连连感叹“没想到,真的没想到!”
以前“没想到”,反映的是政治生态有短板。毋庸讳言,一段时期以来,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的确存在,有的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干部受到排挤;有的敢想敢试、敢拼敢闯的干部遇到挫折之后被“冷落”;有的政绩平平、建树不多的干部得到“平衡照顾”;甚至有的腐化蜕变、违规违纪的干部带病提拔,这样的导向,对政治生态的损害是长久的、持续的,干部的“没想到”就是例证,如此风气之下,个别基层干部不是想着自我加压、负重前进,而是费尽心思考虑如何规避风险、躲避责任,甚至主动“讨闲差”,要求到“冷衙门”去休养生息、避风躲雨。
如今“看得到”,呈现的是选人用人新风向。“为政之要,莫先乎人;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这就要求必须坚持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匡正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勇于改革者、敢于担当者大胆做事,放手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注重实干实绩、强化正向激励,在政治上关注、生活上关心、精神上鼓舞、经济上奖励。用好后评估,把选人用人的功夫放在平时,注重在各层级、各类别、各年龄段优秀干部。一系列选人用人的创新举措、务实手段,营造出“只要想干,就有舞台;只要敢干,就有支撑;只要干成,就有奖励”的干事创业氛围。
从“想不到”到“看得到”,体现了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担当。“一只手持剑向前开辟道路,另一只手还要拿盾防卫身后”。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知之深爱之切》一书中的生动描述,形容带着束缚难以施展拳脚。改革进入攻坚期,啃的是难啃的“硬骨头”,打的是难打的“攻坚战”,越是紧要关头,越需要更多的“闯将”“尖兵”,如果后有隐忧,干部必然放不能放开手脚、全力施为。组织部门要带头示范、主动作为,以担当促担当,做好干部的屏障和“靠山”,让担当有为者有位、让实干实绩者实惠,免除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把全部心思用在担当进取、奋发有为谋事干事当中。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敢想的人“鼓足劲”,为干好的人“加满油”,为敢干的人“卸包袱”,必然能激发更多的干部放开步子,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进搏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