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它山之石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前列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12-03-12

  中共湖南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坚持用文化强国的理念来统一对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认识,用文化强国的目标来把握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方向,用文化强国的任务来明确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重点,用文化强国的措施来强化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保障,努力开创湖南文化建设新局面。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其势已成

  湖南历来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化既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和动力,又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和窗口。党中央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新部署,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指明了方向。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引领的新要求,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强劲动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力量源泉。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以来,湖南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文化强省放在富民强省大局中来推进,呈现出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同步繁荣、文化基础工作与文化体制改革同步推进、文化市场主体与文化品牌同步壮大的大好局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巩固。“十一五”期间,湖南投资近10亿元建成韶山“一号工程”,开通中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推出袁隆平等重大典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开办理论学习网络平台,制作70多部(集)理论教学片、《走向和谐》等政论片,编写出版《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认识与实践》等理论读本。全省广泛开展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理论学习服务体系建设,有力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普及化。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不断繁荣,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进一步丰富多彩。坚持以精品生产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在全国“五个一工程”评奖中多次获奖。《走向和谐》、《故事湖南》、《袁隆平》、《恰同学少年》、《湖湘文库》、《齐白石全集》、《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魅力湘西》、《梯玛神歌》等精品力作影响大、反响好,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健康发展,思想文化阵地管理不断加强,文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民生进一步保障。“十一五”期间,湖南基本建成208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两万个农家书屋,广电覆盖率达到96%,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别惠及80%、68%以上人口,博物馆、纪念馆逐步实现免费开放,省群众艺术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省科技馆等文化工程投入使用,“三湘读书月”等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城乡,每年组织公益文化演出超过1万场次。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文化产业成为全省支柱性产业,文化发展硬实力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2010年增加值82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2%。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110家,利润过千万元的文化企业235家,上市文化企业4家。新兴文化业态迅速成长,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等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效明显,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运行机制改革顺利推进,全省所有市州都完成了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210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中南出版集团、岳阳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长株潭城市群“三网融合”及广电网改革试点顺利进行。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稳步实施,省博物馆被中宣部列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单位典型。

  文化领军人物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文化改革发展的人才支撑进一步夯实。全省文化领域从业人员达到百万,专业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造热情充分迸发。文化人才队伍年均增长20%以上,中青年人才比例占到63%,创新型人才成为主体,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显著增多,国际化人才崭露头角,结构日益优化。造就了一批国内乃至国际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领军人才,增强了湖南文化繁荣发展的长远竞争力。

  全面推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各项工作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努力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列,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中国特色、湖南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

  着重加强“六大体系六个高地” 建设。以弘扬湖南精神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造精神文明高地;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重点,加强理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思想理论教育高地;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群众文化高地;以巩固壮大传统媒体、加快发展新兴媒体为重点,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打造文化传播高地;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加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打造文化产业高地;以出作品出人才为重点,加强文化创作生产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和人才高地。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力争到2015年,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在中西部地区全面领先,文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

  在引领思想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创造有益经验。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和根本任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广泛搭建平台,利用各种载体、途径和资源,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晓率和认同感,引导人们自觉践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论研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丰富和提升湖湘文化内涵,使之与现代文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在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率先实现中央提出的目标。把改善文化民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品位。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惠民工程,推动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在创新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手段创新,按照中央的要求,完成各项改革重点任务。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发展,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信息、资本市场融合,与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引导农村文化消费,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在培育文化名家、创作文化精品方面为全国作出更大贡献。加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工作者思想作风建设,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适应社会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和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新期待,多提供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着力打造一批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湖湘特色、代表湖南形象的文化艺术精品,保持和扩大湖南文化品牌影响力,培育更多的在全国叫得响的湖南文化品牌。

  不断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主动权。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定期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把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摆到推进湖南“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的总战略和总任务中来部署,按照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任务和走在全国前列的基本要求分解责任,抓进度、抓力度。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范畴,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健全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工作协调和督促检查。

  发动群众参与,努力形成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文化惠民和文化富民结合起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创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搭建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培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壮大,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强化政策保障,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完善公共财政扶植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不断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植力度,在信贷、融资、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加大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政策支持。加大地方文化立法工作力度,制定完善有关文化建设的法规,提高文化建设的法制化水平。

  (作者周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下一篇文章: 以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为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上一篇文章: 辽宁省委组织部以铁的纪律确保竞争上岗工作风清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