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引起无数人扼腕痛惜。笔者也通过品读其作品进行缅怀,读到《与时间赛跑》这篇文章时深受触动。这是林清玄大师的经典作品之一,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小时候对于外祖母去世忧伤不已,后来在其父亲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怎样珍惜时间。
文章内容浅显直白,但内涵深刻隽永。看完文章,再对照回顾林清玄的一生,发现他确实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终其一生和时间赛跑,而且跑出了好成绩。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公认的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30岁前即获得台湾所有文学大奖。他的作品多次被许多地区选入中小学教本,在华人世界被广泛阅读。林清玄的生命虽然很短暂,仅享年65岁,但是他通过与时间赛跑,跑出了丰富精彩的人生,跑出了广阔的生命宽度,跑出了精神的永恒印记。
斯人已去,经典永存。林清玄大师虽然去世了,但他却给世人留下了大量难忘的作品。特别是他与时间赛跑的生动形象,将会长期萦绕在人们脑海中,给人以惜时奋进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作为一名组工干部,笔者在工作中也深深感到,组织部门任务重、节奏快,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纷繁复杂的任务,也需树立起“与时间赛跑”的意识,珍惜岗位,珍惜时间,兢兢业业,努力做时间的主人,以便更好地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
做与时间赛跑的组工人,就要学会统筹。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时间的总量都是公平的,给予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但同样的时间,有的人总感觉时间紧张不够用,疲于应付、碌碌无为,而有的人却能游刃有余,并且“出活”出成果,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后者善于统筹,能够合理利用时间。对于组工干部来说,在工作中也要注意掌握统筹方法,遇事分轻重缓急,学会弹钢琴。善于授权,腾出精力盯关键点、抓关键事。勤于计划总结,每天早上提前到单位作准备,每天晚上及时梳理总结,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要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用“碎片”时间去联系沟通协调、起草小材料等,用“整块”时间去开展调研、起草大材料,把“边边角角”的时间价值利用实现最大化。
做与时间赛跑的组工人,就要坚持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始终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这个道理许多人都明白,但是在平时,尤其是遇到工作繁重,出现“工学”矛盾冲突时,有些同志就不知如何摆布了,有的甚至以“工作为重”为借口,把学习的事淡化、撂下了。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一方面,要坚持学习不放松,像挤海绵一样挤出时间学习;另一方面要辩证看待和处理“工学”矛盾,树立“工作即学习”的意识,把学习寓于工作,把工作当成学习的过程。比如,在开展某一项具体工作时,要多问、多查、多读,努力熟悉掌握更多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总结思考,善于举一反三,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长期以往,就能逐步把自己锻造成组织工作的“政策通”“活字典”,工作开展就更加得心应手、顺畅高效了。
做与时间赛跑的组工人,就要保持专注。“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提倡与时间赛跑,并不是说要浮躁、急躁。事实上,更是强调保持心态专一、心神专注。因为如果总是改弦易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只能让时间在无序折腾中白白耗费掉。就组织工作来说,很多都是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保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韧劲儿”。如果“抓一阵子松一阵子”,或是“前紧后松,越来越松”,则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因此,我们要有执著专注的工匠精神,将工作一抓到底,一件一件地干成事,为时间赋予实实在在的价值。
“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林清玄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在组工岗位的平台上,我们若是拿出与时间赛跑的意志,每天多做一些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情,日积月累,那么也将会让生命变得更加充实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