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组工视点

勿让“创新”成幌子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14-11-29
翻开报纸、打开杂志或者浏览网页时,首先看到的新举措。打开第一个字的新闻标题穿插其中,你是否会喜欢这些“创新”的醒目的新闻吗?许多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有人说,这是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要敢于争当“第一”,敢于梦想,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这样才是有理想的人;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华的时代,许多“第一”其实并没有内在,都是“绣花枕头”,华而不实。
当我们看到某个政府创新实践,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群众的检举,有关评估监督部门如何确定的改革与创新福利什么是真的,这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幌子下,不管群众的利益,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适合自己的绩效,提升自己的形象,而不至于让不同的和不断变化的方法的“创新”作为一个人的成就“突出”的重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何调查,是看工作总结,听报告,还是重时间?听报告,听到的是一个自吹自擂、油嘴。只有深入实际,深入一线,看看是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是由于生态破坏经济发展,可以混合居住,找出真相。任何创新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好事,还是一己之私,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如果检验和“折磨”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自然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支持,如果没有时间的考验,被大肆越来恭维自己也将无济于事。新政策的影响,新的举措,不在办公室“几个人关起门来”研究的。不负责任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只能混淆视听,还需要深入群众,看群众是否接受是否满意。
不是不给领导说话的权利,而是更要让权利窝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手中。细数一些地方的举措,“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屡见不鲜。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没有理由责备的追求创新,我们更多的鼓励,但前提必须是创新的本质不能脱离轨道的努力。工作中所谓的“创新”如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为个人政绩打“广告”,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不说,置群众的利益于何处?只有决策部门和检查部门拿出拼搏的精神,这样的 “创新”才价值,而不是“欺骗”。
事实上,任何形式和任何意义上的创都不仅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还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各地各部门在创新实践之前,不妨自我权衡,问问自己是否有实践,是否问过民意,这样还为时不晚。
(磐石市委组织部 董雪 )

下一篇文章: 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上一篇文章: 政府职能转变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