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萍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党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落实“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用人导向,不仅需要考准考实干部创造的政绩,而且需要科学分析政绩考核的结果,对干部的德才素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为充分运用干部考核结果做好必要的准备。
辩证综合分析:全面把握干部政绩
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就是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考核结果进行辩证综合分析,去除一般性、表象性的笼统评价,提炼出具有特征性、指向性的素质评价内容,增强分析的科学性、针对性,由表及里地揭开各种信息的面纱,使领导干部的德才素质清晰地呈现出来。
全面把握和评判干部创造的政绩,必须辩证分析各个考核环节产生的考核结果,正确看待当前与长远、显绩与潜绩、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全面衡量干部的德才素质、岗位匹配程度,科学鉴别领导班子集体、正职和副职各自发挥的不同作用,客观准确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推动科学发展做出的实绩。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应综合考虑工作分工、任职时间和领导风格等因素,分层分类地统计分析得票情况,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对民意调查结果,应注重群众的现实感受,并从中分析评价考核对象的工作作风、职责履行和公众形象;对个别谈话结果,应重视少数人反映的重要情况,并加以认真核实和分析;对实绩分析结果,应综合考虑主观努力、工作基础、任职时间、客观环境等因素,注重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看领导干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综合评价时,还要注重看领导干部的平时表现,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和关键时刻的表现。各个考核环节的考核结果,应做到相互印证、互为补充。
价值动因分析:看干部为谁创造政绩
领导干部的政绩,说到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谁创造政绩是领导干部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具体体现。分析干部的政绩,首先要从创造政绩的目的出发,看其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
发挥实践检验作用。实践是衡量和评价干部政绩有无和大小的唯一标准。从干部考核工作的实践看,有的干部往往只抓那些容易出成果的工作,不愿意啃“硬骨头”;只做带保险栓的事情,不敢探新路子;只关注局部利益的得失,不能顾及全局利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积极去做,甚至冒着风险也要去做;对不直接牵涉到自身利益的事情,就消极应付,甚至借故不做。这样的政绩对国家、对社会、对百姓毫无益处。因此,我们分析干部的政绩,就是要深入实际、用事实说话,让实践来评判干部政绩是否真实、有效,干部是否切实发挥了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
彰显群众利益导向。衡量干部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看干部是否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把政绩考核的结果放到群众中进行检验,让广大群众知道干部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不以工作总结代替老百姓的直观感受,不以统计数据代替实际发展水平,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把经过群众认可和检验的政绩作为考核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回归历史真实语境。评判干部政绩的大小优劣,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和现象的直观描述性评价,还应让政绩回归到历史的长河中接受洗礼。具体来说,在分析政绩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看当前的发展情况和“显绩”,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潜绩”,用可持续发展来验证当前的工作,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
质量效益分析:看干部创造什么政绩
分析干部的政绩,既要看政绩的有无和数量大小,更要注意把握影响政绩评判结果的若干重要关系,从中分析政绩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重点和全面的关系。领导干部创造的政绩,应是符合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政绩,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政绩。分析领导干部的政绩,要坚持运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方法进行评判,不仅看经济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看城市面貌,还要看乡村变化;不仅看发展的现状,还要看发展的后劲;不仅看经济发展的成果,还要看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同时,还要看是否正确地处理下级与上级、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政绩和效益一样,是一个投入产出相比较的概念。分析干部的政绩,必须要有成本意识。政绩的内涵应包括预期目标实现程度及其成本投入两个方面,从二者的数量大小看,如果政绩大于成本,取得的政绩就是正产出,这样的政绩就是有效的;如果政绩不足于弥补成本,得不偿失,这样的政绩就是无效的。从二者的比率大小看,如果政绩明显大于成本,成本投入的产出率较高,这样的政绩就是高效的;如果政绩略大于成本,成本投入的产出率偏低,这样的政绩就是低效的。不仅要看经济成本,而且要看社会成本;不仅要看当前成本,而且要看长期成本。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就不能算是政绩,而是败绩。
显绩与潜绩的关系。显绩是考核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统计分析和比较的政绩。潜绩是考核时难以统计分析,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看出效益的政绩。科学分析干部的政绩,不仅要看干部在任期内已经显露出来的政绩,或当下就能考核认定的政绩,而且要看干部付出了艰辛劳动,已经打下发展基础,未来会有更大发展,但一时还难以看出明显成效,运用常规考核办法难以考准考实的政绩。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在条件比较艰苦、基础比较差的地方,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一概而论。
过程环境分析:看干部怎样创造政绩
政绩是干部在履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反映了干部的能动性、创造性。分析干部的政绩不能仅看结果,还要看取得政绩的过程。
从工作思路看决策水平。分析干部政绩,要通过干部的工作思路来分析其决策的水平,看其是否放眼全局、审时度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围绕广大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是否善于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科学安排近期、中期和长期工作任务,既突出重点,又统筹推进;是否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善于把上级指示精神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原则,作出的决策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工作落实看作风状态。工作作风体现干部精神状态。分析政绩考核结果可以逆推出干部在政绩创造过程中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看干部是否真抓实干、吃苦耐劳,能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敢于承担责任;看干部面对困难时是否积极进取、迎难而上,努力找出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看干部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深入群众,有效地团结带领群众开展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具体分析干部在政绩创造过程中的主观作用,看其是居于主导地位还是次要地位,是发挥核心作用还是辅助作用,是勇于任事还是听之任之。
从客观环境看主观努力。政绩既是干部主观努力的结果,又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工作基础好、外部环境优良,无疑给干部创造政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在条件较差、基础薄弱、矛盾复杂的地方和部门,干出成绩比较困难,也因此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分析干部的政绩,既要联系干部任前的工作基础,分析干部工作自然环境的优劣等硬环境,又要看上级领导的支持程度、班子的战斗力情况等软环境,特别是干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况。对那些长期在艰苦环境和岗位努力工作、默默奉献的干部,应予以特别的关注。
(作者系江苏省宿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