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去年一年,共选派117名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发达地区锻炼;从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发达地区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038人,其中党政领导人才84人。如此大动作的干部交流,在重庆以往历史上并不多见。
重庆市委组织部称,重庆正在把加强干部交流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改革创新精神强力推进干部交流,提高现有干部、引进优秀干部、培养年轻干部,让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进而推动全市大开放大发展。据悉,通过市内外交流的7名精通国际贸易、熟悉高新技术产业的干部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就为北部新区带来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70%的新气象。
扩大开放、破除保守,切实增强干部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开放意识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本领,是重庆进行干部交流的重要目标。为此,重庆打破“市内循环”的传统干部交流模式,面向全国开展干部交流。仅去年一年,就选派117名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发达地区锻炼,并从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发达地区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038人。与沿海发达地区互派交流干部是扩大干部视野的“快车道”。除前不久集中选派了60名市管干部和后备干部到京津沪粤苏浙挂职,目前,重庆正在积极落实与粤苏浙鲁进行区县党政正职互派任职工作。围绕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今年重庆已先后交流200多名干部充实对外贸易、财税金融、城建规划等战线,并为40个区县分别交流引进1名熟悉招商引资的工业园区负责人。
重点部门干部交流是一大特点。重庆规定,今后市管党政领导班子正职,以及纪检、组织、政法、人事、财政、工商、税务、国土、房管、建设、规划等重点部门的领导干部,任职满3年,实行有计划交流;任职满5年的,全部要交流。对于在同一岗位任职已满10年的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将制定具体办法,有序交流。同时,加强“一圈两翼”之间的干部交流,让干部队伍真正形成“一池活水”。2007年,重庆市提出全市划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实行“一圈两翼”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立足市情、着眼发展,重庆推进“一圈两翼”之间的干部交流,以强化区域统筹,并做出“两个首先考虑”和“两个原则上不”的交流规定,即市级部门和“一圈”区县提拔的优秀年轻干部首先考虑到“两翼”区县任职,市级部门和“一圈”区县空缺重要领导职位首先考虑“两翼”区县成绩显著的干部,对任期届满应当交流的干部原则上不同意交流不予任职,对应当交流提拔的干部原则上不同意交流不予提拔。去年以来,“一圈”与“两翼”之间干部交流达250多人次。
大胆培养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锻炼干部,既推动事业发展,又促进干部成长。重庆先后引进8批“博士服务团”123名博士来渝挂职,其中有23名博士留渝工作,20名担任副厅以上领导职务。今年,又从市外引进9名优秀干部担任副厅以上领导职务,其中4名同志分别担任酉阳县委书记、沙坪坝区区长、市委研究室主任和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近期,将集中引进1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党政干部到厅级岗位任职。据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员介绍,重庆还在有计划地安排市管后备干部到基层一线、边远地区、复杂环境锻炼。近年来,先后从市里交流2628名年轻干部到区县、乡镇挂职任职。围绕扶贫开发和移民攻坚,从市级单位交流1039名干部到扶贫、移民一线工作,确保了扶贫、移民任务的按期完成。
为解决交流干部的后顾之忧,重庆对市内异地交流干部,专门制定《交流干部住房管理暂行规定》,统筹解决住房问题;对交流到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实行配偶每年享受两周带薪探亲假制度;对外地交流来渝干部,实行免交首套住房契税、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协调解决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及时为交流干部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