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组工视点

涉外法律人才奇货可居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08-08-19
  时下,检察院、法院在处理到涉外案件时,不得不请经济学、外语等专家协助。由于目前的法律工作者大多是单一型的法学专业人才,其他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上相当欠缺,很难胜任涉外经济纠纷等专业性案件。
  另一个事实是,上海目前有40多家国外律师事务所驻沪办事处,他们已经将相当一部分涉外法律业务抢过去。尽管目前外国人在中国开律师事务所还不被允许,但数目和规模不断扩大的驻华办事处依然对中国的律师事务所造成强大的冲击。
  尽管如此,目前上海的高端涉外法律人才还是根本不足以应付日益紧缺的需求,至少需要5倍于现在的人才规模才能缓解紧缺的现状。
  据悉,现在全国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仅有2000人左右,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尤其稀缺,上海5000多名律师中只有50名左右律师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
  就目前现状,中国律师总体上还缺乏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基本功底。不过,中国涉外法律人才的前景非常看好。
  首先是因为国外的律师专业化程度高、法律服务意识强、管理水平高,但是要价是国内律师的好几倍;其次,深谙中国国情的却为数不多。
  另外,涉外法律人才收入一向很高。涉外法律案件特别是反倾销、知识产权等案件,涉及到的金额往往会有几千万、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如果胜诉,律师费就有几十万、几百万美元。一个高端的法律人才给跨国公司做兼职法律顾问,一年的收入也有几十万人民币。
  但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涉外法律人才也并不容易。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涉外法律人才处理事情时要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法律和法规,还有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因此,在设计条款和方案时,考虑的因素自然非常多,没有对各国法律和国际惯例的深刻理解,没有丰富的创造力是很难设计出令各方都满意的方案的。
其二,法律人才不同于政治和商业人才,政治人物和商人进行国际交往可带翻译,法律人员却不行。所以,涉外法律人才必须具有出色的外语能力,作为高端的涉外法律人才,更高层次的要求即是把沟通的内容落实到文本。因为法律语言是严肃语言,表达得不完美都会导致意义上的差异,而用非母语来表达完美的意义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即使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海归”也不例外。
最后,涉外经验要求丰富。中国的涉外法律业务在90年代以后才有发展,所以对于国内的律师来说,积累的涉外法律经验不多,对国际惯例和其他国家法律法规的了解还很不够,这些导致了中国律师在处理涉外案件时显得底气不足,往往要借助国外律师事务所的力量,而独自承担大案子的能力和魄力还不够。


下一篇文章: 中共上海市委提出市党代会党代表任期制实施办法进一步推动党代表充分履职
上一篇文章: 整合资源探索党员关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