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解读经济发展“南通现象”
仿佛就在不经意间,南通,这座矗立在中国长江口北岸的沿海城市已经崛起苏中:
从2005年一季度起,该市GDP增幅一跃攀升至江苏省首位,并一路领跑至今。利用外资连续五年“撑竿跳”,2007年实际到账外资突破30亿美元,这一数字在长三角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和苏州。
区域治安、社会环境堪称一流。其在全国首创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被中央领导同志誉为“新形势下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创举”。
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挺进长三角核心城市圈!南通人喊出了自己的梦想。这个在长三角地区一度被边缘化的城市,开始了它历史上的第三次腾飞。
“这一切应该归功于南通打的一套‘组合拳’。我认为其中作用最大的,就是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向记者揭开了谜底,“没有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南通还会是原来的南通。它不会不发展,但只会按部就班地发展。可以说,正是绩效管理的‘南通模式’,催生了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的‘南通现象’。”
记者:采访您之前,我们听到有关专家把您称作“绩效书记”。您认可这个称呼吗?
罗一民(笑):这可能和我们近几年在南通大力推行的一套综合绩效考评体系有关吧!
我认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种必然趋势。我曾看过一本书,叫《论西方的治道变革》。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虽说是“三权分立”,但也遇到政府效能低下的问题,所以,开始搞所谓的“治道变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政府自身革命,搞效率革命。我看后就很有启发。开始结合南通的实际研究这一做法,又借鉴了其他地区和单位的目标责任制办法。然后,我把他们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南通特色的管理办法。
从2001年开始,我们率先展开了以效能革命为核心的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从2003年起,我们敏锐发现并紧紧抓住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率先实行作风建设与经济建设联动抓,提出把争创全省最佳办事环境作为提升机关工作效能的切入点,全面强化绩效管理。之后,我们又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不断赋予机关绩效考评以科学的内涵,不断完善融职能目标、共性目标和综合评议于一体的“三位一体”综合绩效考评模式。目前已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规范、长效的目标管理导向机制、日常工作推进机制、综合考评奖惩机制、全程监督制约机制。
这两三年我们南通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凡是在全省、全国进行横向比的,都进入正数第几位了,也就是说全部迈入了先进行列。这背后就是我们的这一套机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体现了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原则,营造了个个不甘落后、人人争先创优的局面。
记者:可以说,正是早期的目标责任制管理奠定了南通绩效管理的基础。据我们了解,2001年,当您提出在南通开展目标责任制考核时,您刚刚当选为南通市市长。当时您那么果断地提出是基于什么考虑?
罗一民:当时做这项工作,某种意义上说,是被逼出来的。
南通历史上曾有过几次辉煌。改革开放初期,还曾与苏、锡、常并称为江苏“四小虎”。但是,到了本世纪初,也就是我当市长前后一段,南通很多工作明显落后于兄弟城市,南通也从“苏南方阵”中被淘汰出局了。我们感到压力很大。那几年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标兵离我们越来越远,追兵离我们越来越近。”
这种情况下,只有跨越发展才能摆脱落后。所谓跨越,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比,南通要超越过去乃至超越历史,要进入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另一个是横向比,和兄弟城市比,要大大好于它们,快于它们,这样我们才能赶超。否则,只能越来越落后。
现在看一个地方的竞争力,不单单是指经济实力,而是经济环境竞争力。其中,政务环境最重要。政务环境的巨变必然会带来整个发展环境的巨变,必然实现跨越发展。在政务环境中,最重要的是,政府机关要高效,要提高效能。效能怎么能提高?所以,我们决定,首先在政府机关开展目标责任制考核。
记者:您当时那么做是承担了一定的政治风险的。一般情况下,刚上任的市长都着力抓经济。当时有没有一种担心,万一推行不下去,或效果不好,经济工作起色又不大,怎么办?
罗一民:我们认为,一个地方要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就不能就经济抓经济,一定要首先把政务环境搞好,把机关效能提上去。否则,就经济抓经济,怎么抓都抓不上去。
工作中我经常发现,市委、市政府形成的许多好思路、好目标,在落实过程中很多都打折扣,落实不到位,政府效能很低。要提高行政效能,除了发挥每个部门的职能作用以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把每个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怎么调动?我一直在观察、了解。我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行政效能低归结于机关干部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有问题,而是要从机制和体制上解决问题。说穿了,问题就出在赏罚不明,功过不分。因为我们不注重绩效考评,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考评方法和考评体系。
说实在话,当时对目标责任管理、综合绩效考评,到底能不能达到我预期的目标,我心里也没底。但有一条我有底,搞总比不搞好。当时,机关公务员的日子很好过的,压力很小。在这种很舒服的情况下,你稍微给他加点压力,让他多干点事,提高点效能,肯定会有效果,机关效能一定会提升。对这点,我坚信不疑。
记者:政府绩效评估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有的地方甚至推行不下去。在推行此项工作中您觉得最难的是什么?南通能坚持实施这么多年而且成效显著,秘诀是什么?
罗一民:从当初提出到最后实施,难度都很大。感受最深的还是万事开头难。
刚开始提出的时候,就遇到了领导层思想统一的问题。当时表面附和的比较多,真正发自内心赞成,认为能搞好的,为数不多。比较庆幸的是,从一开始,我们对这项工作考虑得就比较周全,讲究实事求是。
南通的政府绩效评估之所以八年都坚持下来了,我们觉得主要有这么两个原因:
第一,出发点很明确。南通市的绩效考评是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目标高点定位的,是为了实现跨越发展,不是为搞考评而搞考评。考评是起保障和支撑作用的,是要碰硬和动真格的。否则,就没必要挖空心思,做这个费神又耗脑,有人不赞成,最后可能还吃力不讨好、捅马蜂窝的事儿。
第二,相当务实,一切为了效果,从效果出发。说句老实话,一般新官上任,即使意识到政务环境、机关作风建设有问题,也不会首先考虑做这项很费工夫,可能三、五年后才显效的事。最多是开开大会曝曝光,弄出点轰动效应,给机关干部上上发条。这没有错。但我们认为,这个效果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期。只能管表面,不能管根本。真正要把一个地方的政务环境和机关作风搞上去,就要从实际出发,进行系统设计。从目标设定、任务分解到考评方法,都要不断完善和调整。绩效考评也要讲“绩效”,不能讲表面,讲形式。南通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追求实际效果最大化。
事实证明,行政效能的提升,直接推动了经济水平的发展。可以说,正是政府绩效评估的“南通模式”催生了经济发展的“南通现象”。
记者:有人评价说,党政联动、书记重视,也是“南通模式”的一个很好的经验。
罗一民:不能说是南通的经验。绩效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都很强的工作,很复杂。在现有体制下,任何地方要想真正有效实施,就必须党政一把手重视,亲自抓。所以,我们组建的绩效考评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都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兼任,领导成员中市委常委就有6人。每年,我们最重视的会议、最重视的讲话稿之一,就是一年一度的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一般都要酝酿调研一两个月,然后经过部门、领导小组反复开会研究,经过常委会研究,最后,再反复推敲和修改。
换个角度看,绩效管理最根本的还是赏罚分明的问题,也就是对绩效评估结果运用的问题。这事抓住了,龙头就抓住了,牛鼻子就抓住了。这样,许多工作就不需要书记事事躬亲亲自抓。靠这套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各个部门都会争先创优,争先恐后。
坦率地讲,我现在当书记要比我几年前当市长时轻松多了,但工作推进效果又不知道比原来好多少倍,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一套绩效管理的机制在发挥作用。
记者:这几天,我们在南通接触了许多党政干部,能感觉到他们身上的那种自豪感。这也是绩效管理的作用吗?
罗一民:我把南通这些年的变化概括为五个面貌的变化:城市面貌、经济面貌、精神面貌、社会面貌、生活面貌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精神面貌的变化。干部精神面貌变化了,老百姓精神面貌更是变化了。
可以说,南通的发展变化,综合绩效考评确实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常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真正看懂南通的,一是看到精神面貌变化了,二是看到机关效能提高了。很多人说南通好啊,有江有海,现在苏通大桥又通了,有区位优势,有先发效应。但是如果没有我们这套组合拳,没有综合绩效考评,南通还会是原来的南通。它不会不发展,但只会按部就班地发展,而不会有今天的跨越式发展。
记者: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绩效管理在南通已实施了8年了。我很想知道,南通绩效管理取得这么大的成效是否达到了您当初的设想?
罗一民:有些方面达到了预期,但有些方面还有距离。
各职能部门不断争先创优,位置前移,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比如外资实际到账数字达到全省第二,民营经济也是如此。南通经济不仅仅是发展了,而且还符合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符合环保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跨越之路,引起中央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
再者,绩效考评的实际成效超过预期。绩效考评给机关注入这么强的活力和动力我们没有想到的;特别是实行后的一两年内,在这么短期的时间内,机关面貌和机关作风发生的巨变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但有些方面,还没达到我们当初的设想。
几年前,我们曾有一个想法:通过这套绩效管理体系,南通不仅在经济上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能形成一套独特有效的东西。要把这套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得非常规范和科学合理,特别要把它落脚在干部的考评和使用上。但要达到这一目标,不是一个南通所能做到的。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这套绩效管理体系能更加科学和规范,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别是要向纵深发展,着力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