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组工视点

营造良性就业大环境刻不容缓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08-07-08
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都应给予关注

来自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2007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年全国498万大学生中,约有150万人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大学生初次就业后一两年内离职情况也较为普遍,上海不少社区出现了所谓的“啃老族”现象。“2030”就业问题,也提上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纵观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一方面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有大量的企业,特别是内资的中小企业却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供给与需求的错位,换句话说,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并不是数量过剩,而是因为能力不足导致的结构性过剩,因为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产生的过剩。而大学生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于:知识陈旧,能力低下,“眼高手低”的现象十分突出;对职业生涯准备不足,缺乏对自身潜能的正确认识;价值观错位,挤“独木桥”的现象非常严重。那么,应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一位资深的人力资源高管指出:“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当中,外界的很多因素还影响他们的选择和价值取向,如果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里面都给予关注,至少让更多的大学生偏向于一些主流的、正确的就业观。比如人才跳槽频繁说明了什么问题?只能说明中国现阶段经济的不成熟,企业也没有办法。如果是二十年之后企业都发展到一定稳定的阶段,你还能这样跳吗?很多年轻人其实很不了解信息,都自认为自己是精英。我觉得这是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太浮躁了。如果这样,怎样营造一个良性的就业大环境,家长有责任、学校有责任、人才自己本人也有责任、企业也有责任、我们大家都有责任。”
有关专家建议: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是要从教育入手,要从高校这个大学生成长的关键环节入手,实现三个转变:一是高校要把学生培养从专业导向转变为就业导向,使毕业生不仅懂得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掌握与此相关的创业、管理、沟通交流等基本知识;二是高校要把就业教育工作由点转变为线,从大四集中突击转变到贯穿大学全程;三是高校要注重学生就业意识的转变,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能够对自身潜能、市场需求、职业生涯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认识,扭转毕业生盲目择岗、频繁跳槽的不良风气。
也有专家建议:政府应统筹考虑,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在加大户籍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外部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更加关注如何扩大就业市场、促进就业需求的增加。努力加大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力度,构建内生化就业岗位机制。充分发挥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等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要始终立足于营造宽松、自由、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强对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规范并引导用人单位合法、合理用工,减少就业中的歧视问题。出台更多切实有效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认识与观念的政策。帮助毕业生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市场,端正对自身认识。该部分政策尤其要针对上海籍生源的整体情况设计、实施,以改变他们“等”、“靠”、盲目自信、太过挑剔等阻碍就业的特点,促使学生树立良好心态,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就业取向,切实提高自身就业能力。逐步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到整个就业工作体系中去做。大学生就业应与社会就业统筹协调,不能由教育部门来对其全权负责。政府要承担就业市场的组织者和服务者角色,为就业市场提供具体服务,同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完善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下一篇文章: 浙江创新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制度
上一篇文章: 洛阳:为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