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组工视点

以创新为动力实现人才工作新跨越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08-07-02
  近年来,江西省萍乡市以构筑人才高地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着力突破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体制性瓶颈,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把潜在的人力优势转化成现实的人才优势,把面临的人才竞争压力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创新人才工作项目,全面推进人才资源开发。针对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实施了“企业精英人才”工程,加强培养和引进,使全市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明显增加,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明显增强。全市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从2005年的6735名增加到了2007年的12100名。在技能人才队伍中实施了“321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用三年时间,以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加强培养和引进,使全市高技能人才新增1万名。建立和完善了以萍乡高级技工学校为重点的5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举办了技能人才培训班37期,培训各类技能人才4551人。在指导企业建立首席工人制度、首席技师制度和技能考核制度的同时,大力开展了各种高新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技能竞赛让一批年青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实施“四个计划”,着力抓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党政人才队伍中实施了“能力提升计划”。开展了“萍乡市首届公务员才艺大赛”,全市有2100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赛,有190余人获得了各类奖项。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开展才艺培训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意见》,建立了公务员才艺培训的长效机制。
  2、创新引才引智方法,不断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思路,不断创新引才引智方法,拓宽引才引智渠道。一是采取“项目+人才”为主的引才方式,用工业项目引进人才。仅2007年新上的项目就有165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有24个,5000万元以上的有52个,1000万元以上的有135个,引进了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13人,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2400多人。二是以科研项目和基地为依托,柔性引进国内外智力。2006年以来,全市引进国内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120多项,开展联合攻关、产品开发、技术咨询370多项(人次),引进境外专家27人。三是召开人才招聘会,发挥人才市场的配置作用引进人才。除每月举办定期人才招聘会外,仅2007年就先后召开了春季现场和网上人才招聘会、萍乡市非公经济组织人才专场招聘会等五场人才交流洽谈会,招聘引进各类人才3180人。四是公开选拔,面向全国招纳人才。2007年,我市拿出10个县级职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人才,引进博士1名、硕士1名、研究生2名、教授1名、副高职称1名等10名优秀人才,目前都已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
  3、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着力创新人才工作政策机制,努力消除不利于人才成长、流动和使用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各类优秀人才集聚萍乡、施展才华。一是健全人才工作政策。在进一步抓好《萍乡市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关于加强非公经济(社会)组织和第三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落实的基础上,按照萍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台了《中共萍乡市委萍乡市人民政府关于服务兴工强市构筑萍乡人才高地的意见》、《中共萍乡市委萍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萍乡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文件,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制定了更为优惠的政策,对引进的院士、博士、硕士和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5—50万元的安家费、30—50万元的科研经费,每月给予500—5000元的工资外津贴。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本科毕业生,事业单位可不受编制定额限制予以接收。二是完善人才公平竞争机制。着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任工作机制。在党政机关,全面推行了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实行了领导干部任期制。在事业单位,对文化、卫生、教育、广电等行业全面推行了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度,实行了职称“评聘分开”和以考代评制度。在企业,实行了企业领导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对技能人才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三是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全市优秀人才、突出贡献人才和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才。
  4、创新人才创业载体,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建立国家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建材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萍乡分中心等国家级试验中心(基地)和萍乡市混凝土外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技术研究中心。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基地。我市与东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建材科学研究所等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技术项目和智力支持。


下一篇文章: 呼唤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上一篇文章: 苏荣: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崛起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