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作为国务院确定的中国西南科技、商贸和金融中心及交通和通讯枢纽,在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国在成都设立的领事馆数量位居全国第三,1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成都投资,直通欧洲和周边国家的国际航线达10余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外事工作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努力拓展本地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科学管理、优化服务。市政府从建章立制和狠抓落实入手,严格规范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因公出访,提出了因公临时出访务必“领着任务走,带着成果回”的原则性要求,从而实现了从一般性“考察学习”向有针对性“促进互利合作”的根本转变。市政府提出,“确有必要的学习考察团组,应有明确的研究课题和调研提纲,并须结合国际交流和招商引资活动一并进行”;出访地应选择“那些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强借鉴意义的国家和地区”。
2005年,我市沙河整治工程闯入“国际舍斯河流奖”决赛并获年度“鼓励奖”。鉴于该奖项由澳大利亚与联合国共同发起,是治理河流项目的主要国际奖项之一,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来年争取更大成绩的目标。经过不懈努力,2006年9月,沙河治理工程荣获当年“国际舍斯河流奖”,成为首家获得该奖项的中国河流治理项目。我们利用颁奖仪式的机会,充分展示成都市对外开放的成就,展示我国在河流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果,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我市还通过改革行政审批程序,树立外事为民思想,进一步提高外事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效能。近年来,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简化企业因公出国(境)人员审查手续的办法》和《对2007年重点出口企业和自主出口品牌企业给予支持的具体措施》等改革方案。2006年,我们在全国率先研发并使用“因公出国(境)网上预审批系统”,将民营企业出访的任务审批和人员审批合而为一,简化了审批环节。此外,我们还为出访人员提供访问国(地区)的社会、经济、法律状况等咨询;在护照和签证环节为出访人员协调疏通,确保实质性对外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推进统筹、形成合力。2006年11月,市政府抓住应邀赴曼谷举办文艺演出的契机,向泰国各界对成都作整体推介。在市外事办的总体协调下,由市委外宣办和市政府外事办、商务局、文化局、旅游局及30余家企业组成代表团,在曼谷举办主题为“魅力中国——风情成都”的“泰国·中国成都风情周”活动。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成都市整合对外资源、统筹推进外事工作的一次有益尝试。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表明,政府与企业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合作,对促进地方的对外开放合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突出重点、求得实效。公务出访是外事工作的重点,高层出访是重中之重。2006年,我市主要领导应联合国人居署邀请,出席在加拿大举行的“世界城市论坛”。出访前,我们就合作建议征询目的地国驻华外交和商务机构,制定了具体细致的出访计划,从而确保访问取得圆满成功。
2007年11月,市委主要领导应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邀请,访问巴林、阿联酋和伊朗三国。这次访问同样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签订了实质性的合作项目,而且获得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宝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促进成都科学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提出了本市如何抓住战略机遇期,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措施。
(作者: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