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组工视点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

作者: | 来源:共产党员网 | 访问:0 | 时间:2022-06-13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2008年3月起中央部署开展的一项长远战略工程。党中央对这项工作始终高度重视。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对大学生“村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考察时又强调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这些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着力点,为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指明了方向。多年来,各地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创新方法举措,扎实推进工作,广大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积极奉献、经受历练,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一、强化“管”

  持续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格局。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其他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建立健全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运行机制。根据大学生“村官”的阶梯化、差异化成长规律加强分类引导。任职初期,引导大学生“村官”从了解工作环境和农民群众基本情况入手,重点做好村情民意调查、村级基础性事务等。任职中期,引导大学生“村官”围绕村中心任务承办为民代办事务等具体工作。任职后期,引导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民生工程、土地增减挂、征地拆迁等急难险重任务,培养独当一面的能力,让大学生“村官”在重点工作中提高处理复杂矛盾、化解纠纷等方面能力,逐步成长为村“两委”骨干力量。要压担子,帮助大学生“村官”发挥专长,促使他们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过程中经受锻炼,掌握沟通协调、说服教育、寻求外力等柔性管理方式,提高突发性事件处理、矛盾预防排查和解决纠纷能力。要探索发挥大学生“村官”协会等平台作用,联系、培训、管理、服务好大学生“村官”。要分类制定大学生“村官”的考评标准,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服务群众考评指标体系,提高群众满意度指标所占比重。加快建立考评结果运用制度和奖惩制度,将考评结果作为大学生“村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实绩考核、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促进大学生“村官”真正把服务群众的承诺落到实处。同时,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管人头、管人事”上,要注意打造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探索突破户籍与身份管理方面障碍,进一步助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干事创业。

  二、强化“放”

  放手使用。注意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学习能力强、接触信息广、掌握知识多、学习速度快等优势,把他们放到能真正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引导大学生“村官”广泛参与农村政策宣传、农业技术指导、科技信息推广、市场信息发布、先进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使他们既能“扬长避短”,又能“取长补短”,提升他们对于村干部岗位工作的适应性和职业兴趣。放手培养。乡村党组织要给大学生“村官”多压担子、多交任务,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村级重大事项讨论和决策中。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教育、集中培训、有计划轮训、专题辅导等,加强对政策法规、农村工作规范、办事程序和群众工作基本方法、实用技能等的学习,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更新观念。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立足本村实际开展创业,帮助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通过适当政策倾斜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帮助他们通过创业在农村找到自己的事业,实现自我价值。优化政策。通过政策手段努力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持续优化报酬待遇、期满流动和继续教育等方面政策。对于不同经济条件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打破传统身份、城乡、地域等人才壁垒,吸引更多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的大学生投身基层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充实大学生“村官”工作力量。

  三、做好“四个融合”

  做好制度融合。村民自治制度是农村政治生活的基础性制度,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干部行使权力、实现自治。要着眼村民自治机制特点,强化大学生“村官”制度与村民自治制度有机融合,推进大学生“村官”与本土村干部共同对乡村事务进行治理,弥补村民自治制度的不足。做好资源融合。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村官”身上最宝贵的是知识、眼界、思维、技术等农村乡土社会最为缺乏的资源。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引导大学生“村官”将自身优势资源转化成实践生产力。做好队伍融合。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一项制度安排有其独立的行为逻辑,应注意处理好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农村传统社会熟人治理的关系。要着眼农村干部队伍转型升级和农村治理方式变化,发挥大学生“村官”等外来人才作用,推动传统农村治理模式逐步向现代农村治理模式转变,加速农村现代治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做好关系融合。一方面,处理好大学生“村官”个人愿望与“组织意图”的关系。作为一定意义上的“国家公职人员”,大学生“村官”必须坚决贯彻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坚决践行组织意志,坚决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另一方面,处理好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群众的关系,引导他们在语言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与村民靠拢,通过村务工作、引领创业、人际交往等赢得广泛认可,从“外来户”转为能得到村民群众接纳认可的“家里人”。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下一篇文章: 江苏常熟:守望相助!构筑基层治理“数智防线”
上一篇文章: 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城市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