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后,全市乡村党组织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检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成效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动员投入战斗,党旗始终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筑起乡村防疫“桥头堡”
按照全市“动员令”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迅速行动,在各乡镇村屯全面加强人员排查,强化活动管控,避免人员聚集,做好宣传引导,强化监督检查,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
根据农村点多、面广、人散的实际情况,各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科学划定作战网格、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服务群众工作队,利用村村响大喇叭“喊麦”、微信群发出“明白卡”、树干封闭村屯出入口、农药喷雾器无死角消杀、私家车作为卡点执勤“临时帐篷”等等一系列适合农村的“土办法”,在疫情防控前沿迅速筑起“铜墙铁壁”。
船营区绥河联村党委书记王廷亮说:“安静、平稳、有序是我们联村党委定下的主基调,农村疫情防控具有特殊性,需要特别注意工作方法,我们一定打好这场硬仗。”他们坚持以“联”为盾牌,充分发挥联村党委作用,建立疫情防控重点场所台账,对所有食杂店、饭店餐馆、企业商户等重点场所进行拉网式排查走访,仅一天时间,绥河联村党委辖区的200余家非民生保障类商户全部暂停营业,最大限度降低了人员聚集风险。
当好村民群众“主心骨”
严格实施镇领导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包人的“四级网格”和将十户村民归拢为一个联防小组的“十户联防”工作措施,落实乡镇干部、村干部、公安干警、乡村医务工作者和网格员的“五包一”责任制,包村干部进入村级微信群每日排查相关外来人员,全面开展乡村“敲门行动”,并为居家隔离和健康监测人群提供“接单”“跑腿”服务。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无数“志愿红”“医护白”“民兵绿”逆行出征,奋战在守护村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安全第一线。
龙潭区江北乡组织委员吕丹的女儿在朋友圈写道“她也不想每天工作到深夜,她也不想每天吃住在单位,可她说她是共产党员。”连续的高强度工作换来的是她所包保的北山村“无一例确诊病例、无一户隔离人员、无一位外来人员”的良好防控效果。
永吉县西阳镇马鞍山村报账员符艳章身有残疾,在该村村书记骨折住院的情况下,以不到一米四的身高,毅然挑起全村抗疫大梁。因通宵达旦工作,突发急性脑梗倒在抗疫第一线,全力抢救3个小时才脱离生命危险。在病床上,依然心系全村,有条不紊的指挥村干部开展相关工作,诠释了奉献不改的党员本色。
舒兰市莲花乡莲花村党支部书记郭忠宪,在登高加固因风力过大快要坍塌的隔离室帐篷时,不慎摔落,面部受到较大创伤,牙齿掉落3颗,经乡卫生院简单缝合处理后,强忍疼痛,带伤返岗迅速投入到卡点值班值守工作直至深夜,展现了一名农村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龙潭区金珠镇金珠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田杰,多日奋战在战疫第一线,3月17日在村部组织村民核酸检测时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42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用宝贵生命践行了伟大抗疫精神。金珠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刚说,“田杰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一定接过他的旗帜,坚决打好这场战役!”
甘为父老乡亲“守护人”
市委组织部第一时间发出通知,号召符合防疫要求的驻村干部全部到岗到位,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定岗定责、包片包户,疫情未有效控制前不离村。下发《驻村干部疫情防控期间重点工作提示》,组织驻村干部协助村“两委”班子做好流调排查、核酸检测、入户走访等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全市400多名驻村干部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迅速变驻村工作队为防疫工作队,成为乡村战疫工作的生力军。
磐石市取柴河镇王家街村第一书记钱勇,顾不上照看家中手臂骨折的母亲,第一时间奔赴一线。排查外地返乡人员、汇总工作台账、参与卡口值守......常常一干就是一宿。
昌邑区两家子乡耿屯村第一书记吴岳,在卡点坚持“十个一”做法:即一面党旗、一支党员为主体的值班队伍、一套工作桌椅、一个帐篷、一个取暖器、一支体温枪、一个手提喇叭、一张值班安排表、一本检查登记簿、一本本村重点人员和密切接触人员信息表,力求工作规范有序。他讲到,“我们村离中风险地区很近,工作必须特别细致,虽然十分危险,但我作为第一书记,一定坚守岗位、冲锋在前”。
舒兰市新安乡桃源村第一书记杨贺然,是市广播电视台的一名女主持人,在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同时,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长,化身“战地记者”,利用抖音线上直播间创办“致敬最美逆行者”专栏,白天直播记录疫情防控一线医护工作人员、乡村干部、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夜间制作发布防疫宣传小视频及时向村民普及疫情防控相关知识,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超过1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