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 江城党建网 | 干部学习园
当前位置:首页>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舒兰市委组织部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中努力打造“学习团体、正气机关、服务部门、和谐团队”

作者: | 来源: | 访问:0 | 时间:2008-06-17

  舒兰市委组织部在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活动中,结合部机关实际,提出了建设“学习团体、正气机关、服务部门、和谐团队”的目标,努力营造家规严、家风正、家味浓的“三个之家”的氛围。
  一、着眼于全面提升组工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大力推进“学习团体”建设。一是开设组工干部学习讲坛。坚持每周五的常规政治学习雷打不动,延续“外面请进来”的形式开展“周末大课堂”活动,目前已请劳动局和财政局领导就劳动法律知识和财经知识进行了“两讲”。同时采取了“内部轮着来”的讲座办法,由组工干部结合自身业务,自主命题,轮流讲课。通过一人讲,大家议,集中学,使全体组工干部既学好了业务知识,又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将这些讲义整理编印成《舒兰组工干部讲坛》一书,发到全市每位组工干部手中,成为组工业务指南。二是定期业务测试。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日,举办微机操作、业务知识考试等竞赛活动。采取闭卷方式,就党章、党的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公务员法、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等内容进行考试,激发组工干部学业务的热情。三是开展“组工调研月”活动。部里将6、7、8月份定为重点课题调研月,共确定七个方面的课题,由部领导领题,责任科室牵头,相关单位参与共同完成。采取召开座谈会与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进行。9月份将对优秀调研文章进行评选。同时,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网上学习、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加强组工干部党性修养和品德修养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二、落实“从严治部”要求,大力推进“正气机关”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部门的干部人事制度,努力形成“优进、优上”的选人用人机制。市委组织部规定选调干部“凡进必考”,科室先试用后考试。实行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制度,科长在同一职位任职满5年的原则上交流。采取“两推一述”、“三票制”(部领导、副科级以上干部、一般干部不同权重)民主推荐等方法,对部机关空缺的中层领导职位进行竞争上岗,探索中层干部领导评价和群众认可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促进了部内干部的交流。二是加强监督约束,规范组工干部行为。制定实施了《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十八条行为规范》,推行了“干部工作四个绝不允许”、“组工干部六个不准”的《十条禁令》和服务承诺、首问责任、限时办结、失职追究和无偿代办五项制度。对涉及组织工作、组织部门、组工干部的问题,不遮丑、不护短,坚决按照党纪政纪严肃处理。
  三、积极改进作风,大力推进“服务部门”建设。市委组织部把“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履行职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倡导热心、耐心、细心、精心服务,在服务中体现党员、干部和人才之家的温暖,增强社会的认同感。一是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拓宽服务渠道。市委组织部制定和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服务党员干部的十五条措施》,并通过调查研究、电话热线、建立组工干部联系农村和社区制度等形式,广泛听取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二是把服务范围向基层延伸,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市委组织部扎实开展了“部门帮村、党员帮户”结对帮扶活动,通过结对帮扶困难党员、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开通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等形式,积极为党员提供救助保障服务。三是开展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市委组织部开展了“以优良作风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舒兰”大讨论,举行了“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思想作风建设”主题演讲会,激励组工干部以优良作风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
  四、注重增强组织部门凝聚力、亲和力,大力推进“和谐团队”建设。市委组织部注重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工作开心、环境舒心、生活温馨的氛围,大力倡导以尊重人、激励人、关心人为核心的和谐团队建设。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表彰奖励活动,激发组工干部的工作热情和荣誉感、归属感。每年都开展工作“创新奖”、“成效奖”和先进个人“敬业奖”评选活动。对在国家、省、市工作中有名次、有位置、有贡献的集体科室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获得国家荣誉的奖励1000元,获得省级荣誉的奖励500元,获得吉林市级荣誉的奖励400元,获得本市级荣誉的奖励300元,以此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二是认真落实“三个留人”的要求,营造浓浓的家味。市委组织部机关坚持干部谈心谈话和思想状况分析制度,及时了解情况,沟通信息,帮助干部职工解决思想上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部机关确定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下午为工会(团队)活动日。每年举办春季运动会、新年联欢会、棋类扑克对抗赛等活动,丰富机关文化生活。



下一篇文章: 桦甸市委组织部立足“三个需要”培养锻炼组工干部
上一篇文章: 桦甸市委组织部建立机关干部抓党建典型责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