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220281013524671G/2007-03912
分  类: 综合政务(其他) ; 其他
发文机关: 蛟河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07年01月01日
标      题: 2007年蛟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07年01月01日
索  引 号: 11220281013524671G/2007-03912 分  类: 综合政务(其他) ; 其他
发文机关: 蛟河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07年01月01日
标      题: 2007年蛟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07年01月01日
  蛟河市2007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蛟河市统计局 2008年2月28日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实施工业提速增效、投资拉动、城市棚户区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项重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破解长期积累的难题,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一、综合 经济增长加快。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99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03亿元,增长20.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63亿元,增长80.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3亿元,增长26.8%。 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36.8:24.1:39.1,调整为2007年的32.3:31.7:36.0。2007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第一产业20.3%、第二产业51.8%、第三产业27.9%。 财政收支实现新跨越。2007年,全市实现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30007万元,比上年增加9677万元,增长47.6%。其中:实现地方级财政收入19805万元,比上年增加6104万元,增长44.6%。全市完成一般预算支出82063万元,比上年增加14780万元,增长22.0%。 物价水平稳中有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86%,涨幅比上年提高3.46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8.99%、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5.24%。 2007年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100 指标数值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总指数 105.86 食品 113.78 其中:粮食 105.47 烟酒及用品 100.38 衣着 98.64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0.48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24.19 交通和通信 102.05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85.02 居住 102.20 劳动就业工作以贯彻落实重点民生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大落实再就业政策力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3万人、安排1347名特困就业对象在公益岗位实现再就业。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
    二、农业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2007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86699公顷,比上年增长9.9%;粮食总产量达到53.3万吨,比上年增长25.9%。 畜牧业生产稳定。全年生猪出栏总量达到33.96万头,比上年增长1.5%;牛出栏总量达到15.13万头,比上年下降2.95%;家禽出栏总量达到261.16万只,比上年增长11.6%;。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53844吨,增长4.5%,禽蛋产量11486吨,增长1.4%;牛奶产量1513吨,增长102.8%。 渔业生产明显提高。2007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在养殖面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达到5640吨,比上年增长29.7%。 2007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指标 单位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水稻产量 万吨 8.46 17.1 玉米产量 万吨 37.43 47.4 大豆产量 万吨 6.00 -27.6 疏菜产量 万吨 19.97 1.1 生猪出栏 万头 33.96 1.5 牛出栏 万头 15.13 -2.95 家禽出栏 万只 261.16 11.6 羊出栏 万只 5.12 -29.96 肉类总产量 吨 53844 4.5 禽蛋产量 吨 11486 1.4 牛奶产量 吨 1513 102.8 水产品产量 吨 5640 29.7 林业事业(地方)持续发展。全年完成有林地造林面积2307公顷、更新造林面积84公顷、低产林改造面积63公顷、苗木产量达到454万株。森林防火连续保持28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7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2.5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1%。全年机耕面积8.32万公顷,增长43.9%;全年机播面积3.59万公顷,增长34.5%。全年农村用电量达到4762.3万千瓦小时、农用化肥施用量达到63357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15.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强力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4.1亿元,比上年增长68.8%,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8%,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实现税金6894万元,增长41.1%。规模工业生产规模显著扩大、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工业企业户数发展到77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1户,全年实现增加值10.5亿元,增长71.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9%,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7亿元,增长90.4%;实现利税总额2.8亿元,增长87.8%。 建筑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9%,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实现税金4250万元,增长50.4%。 
    四、固定资产投资 进一步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2.2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全市开工建设各类投资项目245个,其中:工业项目171个,完成投资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6个,完成投资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3亿元,比上年下降12.3%。
    五、交通运输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14149万吨公里,增长30.5%;完成客运周转量14037万人公里,增长14.5%。 旅游业立足资源优势,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景区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加强品牌的市场推广,坚持“精品营销”、“诚信营销”和“情感营销”相结合,全面加大营销力度。目前,我市已与全国20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业务联系。2007年,全市旅游收入3.37亿元,接待游客36万人次。
    六、贸易业 贸易业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6%。按销售地区分: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64亿元,增长20.2%;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04亿元,增长13.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2.05亿元,增长18.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62亿元,增长13.3%;其他行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6万元,增长15.8%。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5亿元,招商项目达到161个。全年新引进超千万元投资项目48个(超亿元6个),其中:工业项目39个(亿元3个),基础设施和商贸类项目9个(亿元3个)。在48个项目中,有3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据商务局统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710万美元;自营出口创汇328万美元。
    八、金融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扩大。2007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45.5亿元,比年初增加1.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2亿元,比年初增加0.5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9亿元,比年初增加1.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8.7亿元,比年初增加1.5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216.4亿元,增长27.5%;现金总支出222.3亿元,增长25.9%;全年净投放货币5.9亿元,比上年下降13.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坚持以“创优”建设为主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优质发展。年末,全市有小学147所,在校学生30560人,专任教师2980人;普通中学28所,在校学生22788人,专任教师164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21人,专任教师27人;幼儿园125所,在园幼儿5624人,专任教师324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业绩。通过全面开展农村科技培训活动,提高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水平和能力。2007年全市开展各级各类适用技术培训1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达5.4万人。 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工作的资金投入,把科技投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纳入财政预算以保证。全年下拨科技三项经费331万元,占全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5%。 积极组织申报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全年组织申报了黑木耳产业化生产等7个国家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目前已有6个项目立项、1个待批,是历年来立项和争取上级科技资金最多的一年。
    十、卫生、文化和体育 卫生事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得到加强,医政管理、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绩显著。2007年,我市分别获得了省和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县(市)称号。 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5个,卫生技术人员1395人,床位116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2个,卫生技术人员1289人,床位1149张。 2007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25.3万人,参合率为 90.02%,比2006年提高4.54个百分点,其中民政部门为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共9312人出资参加了合作医疗。1—12月份,就诊人次为12.8万人次,占参合人数的50.42%,报销金额1498万元。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全市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年内,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长白山金秋红叶旅游节大型文艺演出;组织开展了新年音乐会等六项大型“三节”文化活动以及“蛟河之夏”、“红叶之秋”和“老歌新曲大家唱”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 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有效开展文化体育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年内,启动了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工程。深入抓好农村文化体育“五个一”基础工程建设,完成了30个村的文体广场、村文化室、农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艺队伍的创建工作。 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加强对各类体育团体及晨晚练点的日常管理,全市有组织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达到了20次以上。 开展竞技体育活动。举办了全市老年人运动会、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积极为上级培养、选拔、输送体育人才,为备战省16运做准备,已完成参加省16运的12名运动员的注册工作。    
    十一、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与管理力度显著加大。投资12.5亿元,强力推进以新区为主的城市建设。浦东大街北段、深圳大街等3条道路完成路基工程,创业路、红星大道北段、北京路中段等9条道路和新兴大桥竣工通车。2024米城防二期全部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114栋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住宅楼交付使用。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占地76万平方米的城市棚户区改造;投资6300万元,全面启动156栋60万平方米煤矿棚户区搬迁住宅楼建设。积极实施东山棚户区改善工程和城市供水主管网改造。新建农村公路123公里,江黄高速公路主体工程完工。落实长效机制,以环卫保洁、亮化美化为标志的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54951人,比上年减少1560人。全年出生人口4385人,出生率为9.62‰,比上年上升1.4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190人,死亡率为4.81‰,比上年上升0.5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2%,比上年上升0.96个千分点。市区(7街)人口为1863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3073人,农业人口73304人。 2007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单位:万人 指 标 年末数 比重(%) 全市总人口 454951 100.00 其中:非农业 173794 38.20 农 业 281157 61.80 其中:男性 232258 51.05 女性 222693 48.95 其中:0-18岁 72828 16.01 18-35岁 117178 25.76 35-60岁 202192 44.44 60岁以上 62753 13.79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2007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159元/人.年,比上年增长37.6%。据城市居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43元,同比增长22.8%;据农业局统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6元,同比增长15.2%。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为17483名城市低保人员发放低保金2416万元、为15211名农村低保人员发放低保金542万元。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达到36014人,全年发放养老金13059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572人,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126万元;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均达到100%。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