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市政府2007年重点工作安排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年。为实现三年总量翻番,确定主要目标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亿元,增长20.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4亿元,增长13.3%;全口径财政收入确保达到2.4亿元,增长20%,力争达到2.5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073元、4235元,同比分别增长9.8%和10%。
(一)全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牢固树立狠抓大项目、实现快发展的理念。按照“五个一”要求,实施全场紧逼,加速“四个一批”项目建设,迅速壮大经济总量。 精心包装储备项目。加速矿产资源勘探,全面整合花岗岩、煤炭、木材等资源,高质量包装资源型大项目。紧密跟踪宏观调控和市场走向,围绕上级政策、产业配套、存量资产和大企业投资动向,包装一批前景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大项目。高标准完成60个资源利用率高和产业带动性强的项目可研,增强项目竞争力。 集中力量推介攻关大项目。成立专门机构,加快琵河口抽水蓄能电站、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进程。创新招商方式,与发达地区商会、开发区建立合作平台,开通项目对接洽谈“直通车”。锁定重点产业集聚地和经济发达地区,明确招商责任,强力跟踪攻关矿产品、木制品、制药、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项目。落实“四个一”推进机制,强化专题招商,力促康师傅方便面、旺旺食品等40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40万吨玉米深加工等15个超亿元、太阳能路灯等78个超千万元项目签约。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1亿元,同比增长24%。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落实包保责任,强化落地项目跟踪服务。健全重点项目督办机制,畅通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及时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全年力争探明2-3处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启动建设1-2户纳税能力强的矿产品开采加工企业;确保东北虎药业双孢菇、东北石材精加工等15个超亿元,台湾惠舜防水漆、华沂石材机械等42个超千万元项目开工建设;百圣源集团木制品等7个超亿元、中农公司BB肥等21个超千万元项目建成投产。全年完成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
(二)着力提升“三区”企业集聚功能,加速大项目建设。 将“三区”摆在加快发展的核心位置,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加快打造企业集群。 创新“三区”管理体制。修订落实有利于“三区”加快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三区”自主发展效能。健全管委会与职能部门的协作机制,对企业实行集中式管理、“保姆式”服务。“三区”要积极上争外引,多渠道筹资加速土地收储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项目承载功能。 举全市之力加快新区项目建设。调整工业集中区用地规划,超前收储项目建设用地2平方公里,实现“七通一平”。快速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严格向新区引进项目考核,落实市级领导包保责任,加快推进项目入区。全年新区至少新引进6个投资超亿元、15个投资超千万元项目。确保10个超亿元、20个超千万元项目开工建设,其中黑尊木耳深加工等5个超亿元、万通挖掘机等9个超千万元项目建成投产。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000万元,同比增长178%。 强力推进天岗石材产业发展壮大。全面探明花岗岩资源情况,依法完成石材矿山整合。修编土地利用规划,高标准包装具有产业支撑和区域经济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必保国家软贷资金到位,实现工业园区3平方公里土地 “五通一平”。瞄准福建水头、山东莱州等石材产业基地,大力度引进一批规模企业。全年新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3个,超千万元项目12个。力争台湾工业园区开工建设,确保长白山石业等2个超亿元、鹤林石材等4个超千万元项目建成投产。加速北方石材、天宝湖石材等50户现有企业完成扩能改造。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500万元,同比增长108%以上。 力促奶子山接续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完成稳定区测定和沉陷区移民搬迁,力争实现工业园50公顷起步区“三通一平”。采取土地批租、无偿出让使用权等方式,大力引进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项目。全年引进建设超千万元项目7个。确保空心砖、植物油生产等5个超千万元项目建成投产。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同比增长85%。
(三)狠抓规模企业晋档升级,强力推动工业提速增效。 坚持激活存量、做大增量、提高质量,着力打造强企名企,加快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 扶优壮大重点企业。设立工业发展基金,激励松江管道、煤机公司等纳税增长快的企业,加速产品升级。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帮助关东药业、蛟龙食品等急欲扩张的企业,打破资金瓶颈,实现资本高效运营。启动百户企业成长工程,健全政策倾斜、包保服务、优先配置资源等扶持机制,支持恒誉塑料、三元汽车配件等拓展市场快的企业迅速做大;推动松山食品、吉铁塑胶等企业加快发展,提高财税贡献。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0户,晋档升级企业10户。 加速企业扩能改造。深入开展提速增效和纳税十强企业竞赛活动。帮助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挂大联强、协调贷款、争取上级资金,加快技改扩能。力促中空壁缠绕管等26个新项目开工,加速森源木制品等23个项目建成投产,确保长白山制药冻干粉针、长白山酒业冰山葡萄酒等9个扩改项目达产达效。全年培育纳税超千万元企业2户,超500万元企业3户,超百万元企业9户。规模工业税金实现6700万元,同比增长36.7%。 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协会作用,组织专家讲座、参观学习、座谈交流等活动,提高企业家素质,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引智、引人、引技术,形成生产、储备、研发于一体的产品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竞争力。全年开发新产品12种,申报吉林市级以上名牌产品3种,知名以上商标3个。
(四)突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狠抓龙型经济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土地、资金和技术扶持,做大特色种养业基地。全市黑木耳发展到4.5亿袋,小浆果发展到2000公顷,中草药达到4500公顷;提高百头牛场存栏率,新建15个省级标准化牧业小区,奶牛发展到3000头。加快特色产业项目引进,建成九牛乳业无菌抗奶等2个投资超亿元、长白山生物制品等8个投资超千万元农业产业化项目。出台鼓励政策,扶强做优永丰冷冻、蛙王生物等龙头企业,切实增强带户功能。全年培育吉林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户,进一步壮大食用菌、精品畜牧业、中草药、特色食品、保健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 快速提高乡镇街经济实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快推进乡镇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功能。出台龙头企业纳税分成办法,鼓励乡镇街围绕龙头企业建强原料基地。积极建设乡镇工业园,大力度引进特色产业项目,培育壮大乡镇税源。制定激励政策,支持天岗、白石山、新站、漂河四个重点镇率先发展,每个重点镇至少引进2户固定资产投资超500万元的工业企业,加速财政增收,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着力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完善市乡村三级科技、法律等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和中介网络,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组织化程度。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3亿元。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开展以“四清八建”为主要内容的村容镇貌整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成30项重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创新扶持服务体系,加快壮大全民创业群体。 以“人人争当小老板,全民创业建小康”创业工程为载体,强力推动群众创家业、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进一步增强发展内动力。 营造浓厚氛围激励创业。大力弘扬“四千精神”,建立全民创业奖励机制,在全市形成“追求财富、创业光荣”的价值取向。开设电视专栏,举办创业大集,培树创业典型,交流创业经验,教育好逸恶劳的人积极创业,动员封闭保守的人主动创业,引导眼高手低的人务实创业,鼓励畏首畏尾的人大胆创业,进一步凝聚民营经济发展的巨大合力。 完善优惠政策扶持创业。按照“放水养鱼”的原则,比照周边地区,制定最惠创业政策,形成“洼地”效应。对优势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创业项目,分类给予三年特殊税费减免。成立专门机构,结合省市下放事权,强力清理审批项目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降低创业成本。进一步放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扩大贷款适用范围,提高单个项目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时限,打破创业资金瓶颈。坚持统筹规划,在奶子山园区和13个乡镇街科学设置创业园,给予入园生产加工型项目特殊优惠,全力推动创业升级。 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创业。认真开展“一带二建三包五解创业进万家”活动,严格考核奖惩。强化创业培训,启动“全民创业科技行”,增强群众创业本领。建设全民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宣传优惠政策,发布创业项目、信息和技术,指导群众创业。围绕优势产业和企业上下游产品配套、原料供应、物流配送等包装催生200个创业项目,延长产业链,提升创业质量。 优化发展环境保障创业。建成政务大厅,所有审批项目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进厅办理,严格执行首问负责、首办责任和限时办结制,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规范“一条龙”服务,提高审批效率。开通软环境建设网站,健全监督检查投诉体系,确保各项政策规定落到实处。认真执行“四位一体”软环境建设机制,严肃查处违规违纪人员。
(六)强化旅游资源开发,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效益。 突出培育精品旅游项目,全面完善要素功能,整体提升旅游产业素质。 进一步加大景区建设力度。以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股份公司为主体,拓宽筹资渠道,启动开发冰湖沟和松花湖两岛景区,建成关东民俗部落、冬季冰雪等旅游新项目,完善插树岭农家乐、窝集口采摘节等项目配套设施,精深开发红叶谷、庆岭、拉法山、老爷岭等景区,着力提升承载功能,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 切实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旅行社、宾馆、饭店等旅游接待单位建设,新评定星级宾馆3家。规划建设特色街区,逐步建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城市旅游亮点。增设接待服务窗口,完善公共标识,开通旅游旺季客运专线;严格执行旅游从业人员行为标准,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旅游服务功能。 强力推进旅游宣传营销。科学包装旅游精品线路,纳入全省营销计划,融入长白山旅游热线。有重点地选择主流媒体,突出有影响的展洽会,大力度开展宣传推介。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加强与主要客源地旅行社合作,增加团队客源。创新方式,办好第六届红叶节,继续强力打造红叶品牌,巩固东北、拓展华北、开辟华东客源市场。 高标准开发旅游商品。创新激励机制,壮大旅游商品开发生产群体。紧紧围绕“四大长白山系列”,科学规划、精心研发一批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特色旅游商品。强化购物场所建设,健全经销网络,做大旅游商品市场。
(七)大力度实施城乡建设工程,进一步增强综合承载功能。 以新区为重点,采取超常规举措,全面完成各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全力实施五大类51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高标准完成新区综合服务区城市设计,加快工业集中区土地收储,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11221”工程建设:1、完成宁波路东段、杭州路西段、青岛路东段、创业路的路面和亮化工程;分段实施昆山街、滨河东路、滨河西路的路基、路面、排水和亮化工程;加快推进北京路、浦东大街北段的路基和给排水工程;全面完成红星大道北段、浦东大街南段的路面、绿化和亮化工程。2、开工建设振兴大桥,实现新兴大桥竣工通车。3、高质量完成城防二期2400米和三期1500米建设工程。4、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泵站、管网。精雕细刻老城区,加快居住、商贸服务、民生民利和水源等工程建设:5、启动首钢美丽城三期和百圣豪苑一期工程。6、加快四星级宾馆和温州商城建设,建成新购物中心并投入运营。7、开工建设蛟河煤矿棚户区移民住宅,全面完成向阳楼翻建和城市建成区24小时供水改造等民生民利工程。8、完成四水源项目论证和团山子水库项目初步设计。 积极推进城乡公路建设。完成连接辽、吉、黑三省公路蛟河段100公里项目可研。确保江黄高速二期91公里路基桥涵和部分路面工程完工。新建农村水泥路77公里,通屯率达到70%。完善公路养护运行机制,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美化绿化,提高管护质量。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城市管理“十不准”。强化城管综合执法,重点规范广告牌匾、车辆停放、交通秩序和早夜市。建立新区环卫管理新机制,加强公共设施维护和商业网点管理,提升新区形象。进一步抓好社区工作,健全物业管理体系,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八)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扬“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建设30个文明生态村。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新人。 积极推进科教文卫工作。强化重点科技项目包装,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完成省级职教中心建设;实现高考重点率、本科率地区位次前移。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和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扎实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加强审计、统计、档案、民族、宗教、人防、残疾人等工作。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工作。狠抓社会保险扩面,加大欠费清缴力度,及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蛟河煤矿沉陷区移民搬迁有序进行。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超前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建设平安蛟河。 强化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落实安全生产主体和监管责任,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道路水上交通、森林防火、食品药品、旅游、工业企业、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执法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水源水质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严肃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依法防治环境污染。 做好财税金融工作。进一步巩固现有税源,积极挖掘和培育后续财源。强化税收征管,依法严厉打击偷逃漏税行为,重点加大石材、煤炭和木材等资源型企业税收征缴力度,确保应收尽收,足额入库。拓宽信息渠道,大力度争取上级资金。严格预算管理,严控预算外支出。加大协调和支持力度,引导金融部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