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蛟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 11220281013524671G/2022-09367 |
分 类: | 其他 ; 通知 |
发文机关: | 蛟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22年04月26日 |
标 题: | 蛟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蛟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蛟政办发〔2022〕5号 |
发布日期: | 2022年04月27日 |
索 引 号: | 11220281013524671G/2022-09367 | 分 类: | 其他 ; 通知 |
发文机关: | 蛟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22年04月26日 |
标 题: | 蛟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蛟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蛟政办发〔2022〕5号 | 发布日期: | 2022年04月27日 |
蛟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蛟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垂直管理部门:
《蛟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十九届五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蛟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26日
目 录
蛟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在稳步发展中突破创新,在疫情冲击下有序复苏,为蛟河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提供了有力的旅游产业支撑。
(一)文化体育工作
1.文化体育建设稳步实施。
一是在城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完成9处城市多功能运动场建设任务。建设了3处3D数字影院。
二是在乡镇街,大力推进乡镇街文化中心建设。全面完成17个乡镇街文化站综合整治工作。完成1处乡村文化礼堂建设项目。10个建制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位于吉林地区第一名。
三是在村屯,大力推进村级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实现全市256个村文化广场、健身器材、村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我市代表吉林地区迎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迎检。
2.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一是组织开展“小康路上·与梦同行”春季“三节”群众文化活动150场。五年来,组织动员文化馆团、文艺协会,以“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基层·送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书画、摄影、图书、电影、春联、年画、文艺等“七送”活动。举办展览、培训、演出等活动,开展疫情防治线上线下文艺宣传100余场次。
二是组织开展“踏歌起舞·欢乐蛟河”夏季城乡广场群众文化活动150场。五年来,启动了五届“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群众文化演出季活动。开展“健康生活·悦动吉林”、“百姓大舞台”、“欢乐庄稼院”、“社区文化活动月”活动。开展了三届“庆丰收·迎小康”农民丰收节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了“翠堤春晓·一水柔蓝”、“枫叶流丹”大型摄影展、“艾叶流香”端午诗词大型朗诵会。
三是组织开展“浪漫红叶·多彩蛟河”秋季红叶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150场。五年来,组织开展了第15届—第19届红叶节大型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展览展出等活动。开展富江村“传统村落河灯文化旅游节”、窝集口“金秋采摘节”等群众性文化旅游活动。举办了“沧海桑田看蛟河”历史图片展、“又到满山红叶时”摄影图片展,展出优秀作品600余幅。组织蛟河农民摄影家“走进平遥”,参加2019中国平遥第十九届国际摄影大展。
四是组织开展“玩冰踏雪·精彩冬日”冬季嘉年华群众文体活动150场。五年来,开发满族冰嬉非遗文化项目,组织萨满冰雪文化风情表演,开展渔猎文化节等具有蛟河符号的冰雪群众文化体育旅游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乡村冰雪文化大集”、“乡村冰雪体育大集”,举办群众性的冰雪体育赛事活动。承办了吉林市第三、四、五、六届中小学生速度滑冰比赛。
五是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悦动蛟河”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百日行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全民健身·悦动蛟河”第二、三届全民运动会。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趣味等7大项47个小项的比赛,城乡60支代表队,共计3000余名运动员参赛。组织开展了“相约红叶谷·激情马拉松”首届半程马拉松邀请赛。组队参加吉林市首届曳步舞大赛,蛟河代表队荣获冠军。
3.文化体育事业扎实推进。
一是群众文化事业。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抓好城乡文化馆站总分馆制建设,开展数字远程服务,进一步提高文化馆和17个乡镇街文化站免费开放条件。开展综合培训教育100场。组织开展端午节、中秋节等群众性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抓好文化志愿者建设。成立文化馆合唱团。举办蛟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览。组织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队伍“走基层·送文化”100场。
——2017年,公布蛟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5项。蛟河市文化馆在“悦动吉林”吉林地区广场舞和鼓乐秧歌大赛中被评为优秀组织奖。前进乡八里堡秧歌队被评为表演一等奖。
——2018年,承办了吉林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蛟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经验在文化部《文化月刊》发表。蛟河市文化馆被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在央视“2019·传奇中国节·中秋”节目直播富江村民俗文化。蛟河市文化馆在“白山松水我的家”摄影联展中荣获组织工作奖。省文联在省图书馆举办“朴素与真实”蛟河农民摄影专题展。蛟河市文化馆荣获2019年度吉林市“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蛟河市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
二是文学艺术事业。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百名艺术家”走进蛟河采风季活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300场,开展“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活动100场。建设金兰湾国家级美术基地、三家沟省级农民文学基地。创编3部舞台戏曲作品,并在省里演出、获奖。切实加强文化行业管理。
——2017年,蛟河市艺术团被评为第七届全国“双服务”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2018年,蛟河农民作家蔡艳文被吉林市评为“十大乡村作家”。《奇冤义胆》获桃李梅表演、剧目、荣誉三项大奖。
——2019年,市艺术团参加“曲韵悠长、薪火相传”吉林省第二届中青年戏曲演员大赛决赛,荣获一等奖。与龙湾、苍南开展了三地文化交流文艺晚会。市艺术团荣获2019年度吉林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三是图书发展事业。做好图书馆免费开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图书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七进”活动。抓好城乡总分馆制建设。开展“书香蛟河”全民阅读活动。抓好农家书屋建设。为17个乡镇街文化站、256个村、16个社区配送图书。蛟河市图书馆连续五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馆。
——2017年,我市被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确定为农家书屋“蛟河模式”,河南街保家村三家沟屯被评为省级农家书屋示范点,《国家新闻出版报》宣传报道推广了河北街图书馆、三家沟屯农家书屋管理使用做法。
四是遗产保护事业。做好博物馆免费开放。开展331处(包括26处定级)文物遗址春秋踏查工作。有效做好文物安全。做好新站谈判旧址、插树岭等红色文物遗址普查和保护,评定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完成《前进古城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做好蛟河市博物馆红色文化布展。继续实施“吉林记忆”乡村博物馆建设,共规划建设插树岭村、二道村、友谊村、富江村、天岗镇等5处乡村博物馆。开展第四批蛟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整理评定工作。做好“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宣传工作。
——2017年,我市漂河镇富江村被评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8年,蛟河市博物馆被评为吉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9年,在“第十三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中,选送的文创产品荣获银奖。在吉林省第三届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评选活动中荣获精品奖、优胜奖。
五是电影放映事业。深入开展乡镇小影院电影放映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活动,五年来放映公益电影15360场。做好电影放映安全工作,加强电影公司国有资产管理。按上级要求妥善做好老电影放映员待遇工作。
——2017年,吉林省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工作会议暨乡镇数字电影厅建设现场会在我市举办。
——2019年,市电影公司在全省农村电影放映考核工作中被评为优秀。荣获2019年省院线公司先进管理单位。
六是体育发展事业。抓好体育总会建设。抓好青少年体育训练,加强教练员培训。做好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重点班建设。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完成国民体质监测和体育场地统计调查任务。做好2001—2019体育序志编辑。扎实做好体育场免费开放。强化体校、体育馆内部管理。
——2017年,我市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文广新局在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开展的全国体育产业专项调查中被吉林省体育局评为2017优秀贡献奖。蛟河市体校被评为2017年“吉林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吉林省速度滑冰希望班。
——2018年,组队参加吉林省十八运,获得了金牌2枚、银牌2枚的好成绩,奖牌总数居吉林地区外五县之首。
——组队参加2018-2019年度吉林省青少年速度滑冰锦标赛,获得5枚金牌,列吉林地区团体总分第一名。组队参加2019-2020年吉林省速度滑冰比赛,取得金牌1枚、混合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2枚。
(二)旅游发展工作
1.旅游规划编制形成体系
“十三五”期间,编制了《蛟河市全域旅游规划》(2020-2030)并通过专家评审;编制完成了《白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了《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等核心景区规划;编制完成了幽芳谷、鹿角谷、庆岭冰酒小镇等一批旅游项目规划,初步形成了总规指导下,详规具体执行的旅游规划体系。
2.旅游发展水平居全省县市前列。
旅游产业框架初步搭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6年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居全省首位,2019年(疫情前),全市共接待游客6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亿元。五年累计接待游客345.15万人次,累计旅游收入15.1亿元。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省十大重点旅游县市。吉林省唯一拥有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县市,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景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森林公园。
3.旅游形象和品牌进一步提升。
“红叶之城,魅力蛟河”城市形象和“蛟河红叶”品牌更加深入人心,“蛟河红叶”是吉林省秋季旅游的代表;红叶旅游节是中国节庆30年的著名品牌。2016年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在全省旅游风云榜和吉地吉品旅游品牌评选中,我市分别有4项和5项获奖,列地区首位。
4.旅游产品体系更加丰富。
形成了以“秋天童话”红叶谷、“关东奇山”拉法山、“森林浴场”庆岭瀑布、“小长白山”老爷岭、“关东九寨”冰湖沟、白石山国家森林公园、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以松花湖苏尔哈、爱林渔港、金兰湾、祥颐度假山庄等沿湖度假区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富江、北国之村、窝集口、插树岭为代表的乡村体验旅游产品;以长白山酒业、漂流、华兰德酒庄、庆岭活鱼街为代表的特色旅游产品相结合的旅游产品体系。
5.旅游产业要素更加健全。
新建了蛟河市旅游集散中心,2019年被评为省二级旅游集散中心;旅行社及分支机构发展到21家;开发了3个国家森林公园、8家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成立了吉林众泰旅游运输有限公司、蛟河市松花湖旅游航运有限公司、森盛旅游航运有限公司等3家旅游运输公司;旅游住宿床位3000张;旅游购物店5家,其中天蛟旅游商品街被评为省10大旅游购物店。
6.旅游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位于长吉图交通轴线,长吉两市近郊,长白山、松花湖区域旅游圈,长珲高铁、长珲高速、302国道、省道榆江公路均途经蛟河,建设了主干道通往主要景区的支线旅游公路,旅游可进入性大大增强。
7.旅游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专栏1:“十三五”期间重点旅游项目 |
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投资3500万元,新建了红叶谷景区停车场、水冲厕所、景区出口环线,改建了红叶谷路、城区至老爷岭路。拉法山景区新建城区至拉法山道路、景区玻璃栈道、智能售票验票系统,安装了旅游视频监控平台。 |
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投资2亿元,建设了圣佛寺、中道老子学院,新建景区旅游观光道路16.5公里,建设了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新建水冲厕所一座,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中国最美林场。 |
白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投资5500万元,新建了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景区道路11公里,新建巨石滩、白桦红叶林、神石阁、地下森林、七度泉、高山花海等景点。 |
富江花海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10公顷花海、1.8公里旅游道路、1000平方米文化广场、300平方米民俗展示馆。 |
华兰德冰葡萄酒庄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冰葡萄酒博物馆、生产线、酒窖及3公顷冰葡萄园、候鸟湿地公园。 |
插树岭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了1.4万平方米采摘园、旅游接待中心。 |
(三)行业管理工作
1.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工作。
按照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要求,完成文化旅游市场改革任务。全面落实文化、旅游、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方面的行政执法职责。深入抓好“放管服”、政务公开、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文化旅游行政许可46项、行政处罚105项、行政给付1项、行政确认6项、行政奖励4项、其他权力5项。
2.文化旅游市场管理。
五年来,文化执法500余次,出动人员1000余人次,车次500余次。抓好网吧、歌舞厅、游艺厅、广电市场的管理,抓好行业消防安全。开展了扫黄打非检查20次。2017年,市文广新局被省里评为先进单位,河北街被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扫黄打非”工作标兵单位。加强广播电视宣传监管。稳步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3000台升级工程建设。开展地面卫星接收设施整治,打击治理“黑广播”、非法安装的地面卫星接收设施。加强旅游行业培训。各旅游企业逐步完善了各项旅游安全制度,落实了旅游安全主体责任,制定了安全应急预案,每年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对旅游行业经营质量和服务标准监察。对景区、旅行社、旅游宾馆及其它旅游企业进行质量监察和旅游安全检查40次,累计受理游客投诉35件,5年来,未出现重大旅游质量事件和旅游安全事故。
(一) 发展机遇
1.从国际国内宏观情况看。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十四五” 时期的五年必将是中国发展突破的五年,社会发展面临新矛盾、新机遇、新挑战、新目标、新任务等一系列新情况。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这些都为蛟河文化旅游带来的难得的发展机遇。
2.从省和吉林市发展情况看。
省委、省政府实施“761”工程,深入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等重大举措,为蛟河市加快发展指出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全省推进“长白通(长春、白山、通化)”和“长吉珲(长春、吉林、珲春)”大通道,从吉林省内陆沿南北向、东西向融入渤海、日本海等海洋经济圈通道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蛟河处在全省大通道发展的节点,抢抓机遇加快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势在必行。
3.从蛟河市发展情况看。
蛟河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优越,拉法山、红叶谷、松花湖等特色山水人文资源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全域旅游发展进入新常态,尤其是蛟河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54321”发展战略,必将成为加快蛟河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引擎。
“十四五”时期,蛟河市将紧紧抓住吉林省推进“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双线”旅游开发战略、东北振兴、长吉图开发开放和长吉图一体化战略的机遇期,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构建文化旅游发展的大通道、大平台、大布局。
(二) 面临挑战
1.投入不足,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旅游景区粗放、季节性强,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各要素没有大项目支撑,产业链短,旅游服务功能弱,附加值和财政贡献率低。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开发整合,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较薄弱。景区以传统观光游为主,核心产品特色不足,缺乏高等级景区数量。尚未跳出传统资源开发运作模式。
2.宣传不够,缺乏差异化特色产品。
山水资源存在遮蔽效应,山受长白山形象屏蔽,水受松花湖吉林市部分形象屏蔽,如不发展差异化特色产品,很难取得突破。旅游产业升级缓慢,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影响旅游形象、品牌的打造和推广。
3.周边区域竞争强,资源尚未充分挖掘。
从全省来看,山水资源同质,敦化、延边、长白山等周边地区率先抢占了品牌IP,相比之下,蛟河市文化旅游品牌和资源特色尚未充分挖掘。必须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差异撬动、互补合作,将竞争挑战转变为后发优势。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目标,大力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革命文物利用,促进文艺繁荣,努力培育有蛟河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进一步巩固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以森林生态、特色乡村游为重点,大力培育蛟河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游和冰雪旅游,进一步打造四季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加强旅游要素建设,促进旅游业态融合,持续塑造“红叶之城·魅力蛟河”旅游新形象,不断开创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正确方向
坚持党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文化旅游领域各环节,确保文化和旅游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坚持共建共享,努力利民惠民,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度,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深度融合
深入推进旅游和文化、体育、商贸、农业、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和质量,不断催生文化和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全面发挥文旅产业在推动经济转型、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加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有效供给,提高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
完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政府在文化和旅游产业规划制定、基础建设、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宣传推介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体现差异化和独特性
(五)坚持统筹发展。
把发展旅游与城乡基础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水利移民工程、农村改水改厕、城乡道路建设等相关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通过资金整合、项目整合,合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一)公共文化建设目标。
到2025年,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艺术创作生产演出更加繁荣,地域文化特色显著增强,蛟河文化旅游影响力持续扩大。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专栏2:“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建设主要指标 |
——重点推出5-10部具有蛟河地域文化特色、在全省、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原创精品力作。省、吉林市艺术基金立项资助项目2个。 |
——建成健全完善的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三馆一站”数字化。建设城市体育公园12个,“六馆三中心”进一步完善,乡镇所在地文化广场覆盖率100%。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达到100%。国家、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达到30处以上。基本建成前进古城国家文物保护遗址公园、新站谈判旧址文博公园。乡村博物馆达到15处。 |
——列入省、市、县三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的达到100个,建成省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5个以上,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达到10人。 |
(二)旅游发展建设目标。
1.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
——做大做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建设全国知名红叶观赏旅游目的地;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短线休闲旅游目的地;东北冰雪旅游目的地;长吉图重要旅游城市。
3.全力提升景区质量等级。
——力争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进入国家5A景区,白石山、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进入国家4A景区。2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进入省5A级行列。5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进入省4A级行列。
4.旅游接待人数和创收逐年递增。
——到2025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均增长20%。
(一)推动文艺创作生产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新时代主题,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加强对文学、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文艺的扶持。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文化”、“文化惠农直通车”、“走基层·送文化”等活动。加强优秀作品的传播推广,“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出5-10部具有蛟河文化特色、在全省、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原创精品力作。推出3部体现时代风尚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国家、省、吉林市艺术基金立项资助项目2个。创排吉剧《拉法山下》。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满族文化、朝鲜族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振兴。每年开展戏曲进乡村演出20场。推动创作具有蛟河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文学、书画、摄影、戏曲、曲艺、等文化作品。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美术基地、全国农民摄影基地、全国农民文学创作基地。加强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推动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
城市文化巩固拓展、乡村文化培育特色,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
(一)在城市,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1.建设城市公共文化体育场馆。
争取资金,扩大覆盖,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文化“六馆三中心”阵地设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美术馆、非遗馆、全民健身中心、朝鲜族文化艺术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2.建设城市休闲文化体育公园。
依托城市“三河两岸”亲水公园,建设城市文化体育公园(社会足球场、门球场、文化广场、健身步道、轮滑场、儿童技巧公园)12个,打造居民生活15分钟健身圈。
(二)在乡镇,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建设。
1.建设乡镇文化艺术中心。
依托17个乡镇街文化站,逐步改造成综合乡镇文化艺术中心。
2.建设乡镇文化体育公园。
在每个农村乡镇街所在地,逐步建设完善1处5000㎡以上的文化体育公园、文化广场。
(三)在村屯,进一步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大院建设
1.建设一批乡村特色文化基地。
每年建设包括乡村文化礼堂、美术摄影基地、非遗传承体验基地、乡村博物馆等乡村文化基地5个。
2.建设一批乡村中心文化广场。
推进村文化广场向人口密集的中心屯、重点屯延伸,每年建设中心屯、重点屯文化广场10个。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深入挖掘蛟河文物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和独特价值,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一)构建文物保护体系
积极探索符合蛟河文物保护利用新途径,基本形成以前进古城、新站谈判旧址等遗址保护为核心,苏尔哈古墓群、拉法—新站文化街区红色建筑群保护为重点,东北抗联遗迹、解放战争遗迹和新站葡萄酒厂、三线兵工厂工业遗产为特色的蛟河市文物保护利用总体格局。实行市乡村三级文物长制,夯实全市331处文物遗址保护基础。创建省和吉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个以上,公布一批蛟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我市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水利遗产普查和保护。
(二)拓展文物保护利用
培育以乡村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为载体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实施对前进古城、新站谈判旧址、富江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培育具有蛟河特色的文物旅游品牌,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互利双赢。加强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及时发现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文物古迹、民族村落、农业遗产、灌溉工程遗产,推动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
(三)发展博物馆事业
贯彻实施《博物馆条例》,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加强博物馆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加强“蛟河印记”乡村博物馆建设,到“十四五”期末,我市乡村博物馆数量达到15处。推动博物馆与旅游结合,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完善博物馆的旅游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博物馆,促进博物馆事业和旅游业互动发展。
(四)加强文物安全监管。
落实文物长制,积极推动文物安全监管规范化、标准化,将文物安全纳入各乡镇街政府绩效考核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群防群控网络和安全预警机制,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强化文物安全防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物建筑和古遗址、古墓葬的防火、防盗和防破坏设施,加强文物安全监督检查,降低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风险。完善多部门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建立文物安全立体防控体系。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为核心,促进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增强保护传承活力,推动我市非遗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非遗项目保护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组织制定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十四五”期间完成50项市本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考查、评选工作,使我市非遗保护项目达到100项左右。
(二)健全非遗传承体系
做好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确保各级代表性项目后继有人,“十四五”期末,使我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达到20人左右。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与上级联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十四五”期间共培训传承人50人次。推动非遗传承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建设,到2025年,建立富江河灯、朝鲜族农乐舞、漂河烟文化等蛟河地域文化非遗项目保护基地20个以上。
(三)促进合理适度利用
建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具备条件的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倡导非遗项目与旅游、商贸融合,丰富传统文化产品资源,创建蛟河市非遗项目产品(商品)品牌。十四五时期,重点推动1-2个非遗项目开发。积极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每年重点举办2-3次全市性大型活动。组织开展非遗文艺创作、演出活动,推介、宣传蛟河非遗文艺项目资源。促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推出面向社会、百姓喜欢的非遗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非遗系列衍生艺术品。
(一)组织开展春季“三节”群众文化活动。
每年组织动员文艺馆团、文艺协会,以“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基层·送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书画、摄影、图书、电影、春联、年画、文艺等“七送”活动。举办展览、培训、演出等活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二)组织开展夏季城乡广场群众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城乡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大院,每年组织开展“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群众文化演出季活动。开展“百姓大舞台”、“乡村大擂台”、“欢乐庄稼院”、“社区文化活动月”活动。开展“庆丰收·迎小康”农民丰收节群众文化活动。
(三)组织开展秋季红叶节群众文化活动。
创新举办红叶旅游节群众文化活动,主要开展好红叶节大型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展览展出等活动。持续举办富江村“传统村落河灯文化旅游节”、窝集口“金秋采摘节”等群众性文化旅游活动。
(四)组织开展冬季嘉年华群众文体活动。
每年围绕富江村等一批特色美丽乡村,开发满族冰嬉非遗文化项目,组织萨满冰雪文化风情表演,开展巴拉文化节、渔猎文化节等具有蛟河符号的冰雪群众文化体育旅游活动,打造蛟河冬季文旅驿站。组织开展群众性“乡村冰雪文化体育大集”,举办群众性的冰雪体育赛事活动。
(一)培育文化产业体系
立足蛟河市深厚的文化底蕴,用足用好国家和省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艺术培训业、非遗拓展业等业态,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网红、现代休闲等文化产业,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培育鼓励文艺团体、演出经营场所、非遗项目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网络展演,打造网红产业。
(二)建设文化产业载体
以乌林朝鲜族乡、中国传统村落富江、国家美术基地金兰湾、影视基地插树岭、历史文化街区新站镇、庆岭鱼村、窝集口、环松花湖线等为重点,建设文化、体育、冰雪、旅游产业示范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影视拍摄、现代休闲等文化产业。积极拓展文创产业发展空间,鼓励在A级景区开发旅游演艺项目。
(三)用活地域文化资源
积极挖掘满族文化、朝鲜族文化、渔猎文化、冰雪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大力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点围绕传统医药、庆岭活鱼烹饪技艺、松花湖酒酿造技艺、黃松甸黑木耳、天岗窝集口大煎饼等一批非遗项目,积极开展非遗宣传和展示活动,着力打造特色文旅产品设计、生产、销售载体。
专栏3:公共服务文化标准 |
——文化馆、图书馆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 |
——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年看12场以上电影。 |
——每年组织送戏剧、送演出进乡村活动100场以上。 |
——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0.8册以上;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8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5册以上;人均到馆0.4次以上。 |
专栏4:公共文化流动服务、数字服务标准 |
——开展流动服务。图书馆每年下基层的流动服务次数不低于40次,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0场以上,流动展览8场以上。 |
——开展数字服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具有数字资源提供能力。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乡镇街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总分馆制建设,促进公共文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
1.丰富公共文化数字库内容。进一步充实和丰富蛟河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地方特色资源库的品种结构。县级公共图书馆可提供服务的数字资源不低于4TB。 |
2.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全市17个乡镇街文化站、256个村和18个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配备数字化服务设施,具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固定上网终端、网络电视、手机等多种方式使用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服务产品。 |
3.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项目。强化数字文化馆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博物馆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 |
(一)总体定位
1.形象定位。
——红叶之城,魅力蛟河。
2.区域定位。
——吉长两市“城郊花园”;长吉图“交通中转”;大长白山旅游圈“重要节点”;吉林省最佳“旅游圆心”。
3.产业定位。
——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拉动消费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纽带产业;助力扶贫攻坚脱贫致富产业;推进社会和谐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
(二)空间布局
构建“一轴、五区、十五个特色村镇”的全域旅游产业格局。
1.一轴。
——长吉图交通轴线。依托长吉图交通轴线,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旅游集聚带。
2.五区。
——森林生态旅游区:以“三园三谷”(拉法山、白石山、红叶岭三个国家森林公园,润泽谷、幽芳谷、鹿角谷三个景区)为重点,以“森林花园·秋天童话”为旅游形象,打造国内著名红叶观赏和东北地区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
——休闲度假旅游区:以环松花湖旅游区为重点,以“湖上明珠·度假天堂”为旅游形象,对接吉林市松花湖段,打造东北地区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冰雪娱乐旅游区:以红叶岭林海雪原、环松花湖特色村落为重点,以“缤纷圣境·冰雪乐园”为旅游形象,打造古城雪国、湖畔雪庄、田园雪乡东北地区特色冰雪旅游目的地。
——康体养生旅游区:以琵河水电小镇、前进林校为重点,以“奇域圣境·养生福地”为旅游形象,打造东北地区康养旅游目的地。
——红色文化旅游区:以拉法-新站为重点,以“红色小镇·大美新站”为旅游形象,挖掘历史文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东北地区红色旅游目的地。
3.十六个特色村镇。
专栏6:十六个特色村镇明细 |
——新站红色小镇、庆岭鱼街特色美食小镇、庆岭冰酒小镇、插树岭关东民俗小镇、双庙子、前进森林康养小镇、柳树沟民俗小镇、西小荒地、苏尔哈渔猎小镇、杨木沟、葡萄沟、金兰湾国家美术基地、富江传统村落、琵河水电小镇、窝集口农居生活体验小镇、金斗美丽乡村。 |
——重点抓好“三园三谷”(拉法山、白石山、红叶岭三个国家森林公园,润泽谷、幽芳谷、鹿角谷)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一)持续加大投入。
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及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以森林为生态环境基底,以康养为主题,坚持保护性、可持续开发,持续加大对三个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红叶旅游观光带、庆岭瀑布群景观带、老爷岭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景观带、冰湖沟原始森林观赏区、户外营地、研学基地,形成森林生态旅游集聚区。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提升森林观光、度假旅游项目,引领蛟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突出重点项目。
启动红叶谷灯光夜游项目,建设水幕电影、森林魔幻、互动体验等特色板块,让老景区聚集新人气、迸发新活力,成为森林观光新热门。用地域文化故事“穿针引线”,建设精品旅游景区。其它森林生态景区做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一进档升级。积极寻求合作,吸引各类资本开发旅游资源。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重点构建“四区”、“五带”、“十六个文旅小镇”乡村旅游空间格局。
(一)“四区”
祥颐田园综合体、北国之村田园综合体、华兰德冰酒小镇、黄松甸食用菌观光园区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建设。
(二)“五带”
建设“天七”线、拉法山沿线、红叶谷沿线、松花湖沿线、国道302沿线及周边等5条农家乐、渔家乐集聚带。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服务标准,形成连线成片的农家乐品牌。
(三)“十六个文旅小镇”
专栏7:十六个文旅小镇明细 |
||
1 |
西小荒地 |
——发展低端民宿15家。春季实施湖边文旅综合体。 |
2 |
苏尔哈 |
——建设民宿区、餐饮区、娱乐区。 |
3 |
富江村 |
——发展民宿10家、乡村饭店5家。实施冬季冰雪项目。巷路6000㎡,拓宽乡村旅游公路3.8公里。 |
4 |
金兰湾 |
——建设2家高端民宿、艺术家工作室、休闲广场、美术基地标志。建设临江村部、广场。 |
5 |
插树岭 |
——改造红色文化博物馆、恢复电视剧场景标志。 |
6 |
庆岭鱼街 |
——实施环境整治,建设改造渔猎文化博物馆、开发庆岭活鱼非遗项目、设立游客服务中心。 |
7 |
柳树沟 |
——设立休闲文化广场、实施河道休闲环境建设。 |
8 |
葡萄沟屯 |
——村屯环境整治、扩建文化广场、维修巷路。 |
9 |
杨木沟 (祥颐山庄) |
——发展低端民宿20户。进行村屯环境综合整治。 |
10 |
联江7社 (华兰德) |
——建设5家民宿、建设木屋、木栈道等设施。 |
11 |
北国之村 |
——设立游客接待中心。提高旅游环境标准。 |
12 |
新开河村 |
——开展环境整治,建设文化广场、垃圾收集、旅游厕所。 |
13 |
金斗宫 |
——开发设计地域文化产品、采摘园等旅游项目。 |
14 |
窝集口 |
——建设乡村博物馆、旅游接待中心。 |
15 |
琵河村 |
——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广场等系列乡村旅游项目。 |
16 |
双庙子村 |
——建设乡村旅游民俗项目。 |
——重点建设环松花湖休闲旅游带。
(一)打造滨水休闲体验廊道。
辐射沿湖5个乡镇及42个所属沿湖村屯,从“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六要素中打造环湖休闲旅游产品。
(二)打造休闲度假旅游集聚区。
依托松花湖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水体资源,在松花湖沿岸打造多个美丽乡村、自驾车营地、骑行步道、休闲绿道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金蟾岛、额赫岛、滨湖路环松花湖景观带(湖畔渔家村落、码头、花海、中草药种植园、松花湖渔猎文化部落、环松花湖自行车赛道及绿道慢行系统),建设美术摄影基地,深耕渔猎文化资源,开发休闲渡假旅游产品。重点推进祥颐山庄、金兰湾环松花湖休闲度假旅游点。
(一)总体布局
开发我市冬季高山雾凇、湖上冬捕、关东年俗、渔猎风情、木帮文化等特色资源,重点打造“一轴”、“三区”、“四园”、“多点”蛟河冰雪旅游集聚带。
1.“一轴”。
——依托长(长春)吉(吉林市)长(长白山)冰雪旅游交通轴线,布局我市冰雪旅游分布。
2.“三区”。
——古城雪国:打造以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前进森林康养小镇为核心,以森林科普基地、木帮窝棚为依托,以辽金古城、古驿站、木帮文化为底蕴的林海雪原、木帮文化冰雪旅游集聚区。
——湖畔雪庄:打造以西荒地、苏尔哈湖湾、富江、金兰湾、爱林渔港、插树岭、环松花湖沿线为核心,以特色民宿、松花湖冬捕、冰雪娱乐、民俗展示等项目为依托,以渔猎文化为底蕴的环松花湖冰雪度假旅游集聚区。
——田园雪乡:以琵河抽水蓄能库区生态旅游康养小镇为核心,以开发森林小屋、乡村客栈、特色民宿、研学基地为依托,以关东民俗文化、木帮文化为底蕴,打造一批冰雪旅游集聚区。
3.“四园”。
——庆岭冰酒小镇华兰德冰酒文化产业园、祥颐田园综合体、北国之村田园综合体、润辉民俗村文化娱乐综合体。
4.“多点”。
——西荒地、苏尔哈湖湾、富江、金兰湾、爱林渔港、插树岭、庆岭活鱼街、柳树沟、葡萄沟、杨木沟、联江、北国之村、双庙子、窝集口、金斗宫、琵河等16个关东雪村项目。
(二)发展目标。
专栏8:冰雪产业发展具体指标 |
1.冰雪产业框架基本形成。到2025年,基本形成“一轴”、“三区”、“四园”、“多点”冰雪产业框架。每年建设群众性的冰雪休闲娱乐健身点10处。 |
2.冰雪项目开发有新突破。到2025年,庆岭冰酒小镇、通用机场等项目力争完工,争取建设一座雪场。 |
3.冰雪旅游经济得到发展。开发10项冰雪旅游产品,10项冰雪旅游特色食品,打造10条冰雪旅游线路,建设50户冰雪旅游民宿。到2025年,冰雪旅游人数达到50万人次,冰雪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 |
专栏9:加强冰雪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
1.建设冰雪运动设施。建设一批公共滑冰馆、室外滑冰场、综合性冰雪娱乐场。到2025年,力争建设1座滑雪场、10处群众性冰雪休闲娱乐场所。 |
2.打造冰雪旅游景区。培育冰雪+四季旅游模式,依托现有“三园”、“三谷”旅游景区,打造提升6个冰雪渡假综合体和森林小镇。 |
3.发展冰雪特色小镇。围绕环松花湖村屯,依托自然区位优势,重点打造16个冰雪小镇,建设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雪乡、雪村。 |
4.完善冰雪配套交通。加快通往凤凰山景区、三个国家森林公园、乡村旅游点、松花湖度假区、琵河水电小镇等重点景区的公路建设。 |
5.推进城市冰雪项目。完成皓洋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蛟河地热资源勘探工作。 |
专栏10:着力拉长冰雪产业链条 |
1.开发特色寒地产品。打造华兰德、长白山两大冰葡萄酒品牌、黄松甸黑木耳系列特产品牌、漂河正宗关东烟品牌。 |
2.开发特色餐饮美食。打造庆岭活鱼、食用菌养生膳食、关东农家风味餐三大特色餐饮品牌。 |
3.开发特色蛟河民宿。城区重点发展主题酒店、青年旅社等特色旅馆,乡村重点发展森林小屋、乡村客栈、特色民宿。 |
专栏11:深度挖掘冰雪文化 |
1、挖掘地域冰雪民俗文化。深入挖掘满族、朝鲜族饮食、服饰、演艺、狩猎、婚礼等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林海雪原木帮文化与雪文化,推动冰雪文化与农耕文化、抗联文化、高句丽文化、冰酒文化深度融合。 |
2、打造地域冰雪文化品牌。打造天七线——至老爷岭——新站酒厂——前进古城老官道“冰雪丝路”旅游品牌,打造系列冰雪文化主题IP。 |
3、开发地域冰雪非遗项目。支持冰雪乡村旅游点,打造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开发冰雪文创产品、“蛟河冬礼”特色产品。 |
六、塑造品牌,创新打造蛟河红色游
(一)做好红色资源普查
梳理红色旅游资源,对1处会议旧址、10处烈士墓及纪念设施、13处战迹地、4处革命类遗迹、12处日本侵华建筑、15处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标志碑等40处红色教育遗址遗迹形成资源清单,加强对蛟河红色资源的研究整理和研究阐释,推出系列红色旅游活动,实施红色旅游发展工程,增强红色产品吸引力、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
(二)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充分整合利用全市革命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旅游资源,组织编排红色旅游线路,谋划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乡村、冰雪等业态的旅游结合融合,推出一批具有蛟河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三线、长白酒业工业遗产旅游线路、拉法—新站红色旅游线路,重点抓好拉法——新站红色旅游线路建设。完成新站谈判旧址文博公园、拉新战斗纪念碑、新站烈士陵园、铁路俱乐部等红色旅游项目基础建设。
专栏12:拉法——新站红色旅游线路建设 |
拉法山景区建设“拉新战斗”展览馆。 |
拉新战斗纪念碑基础设施改造、上山道路修复完善。 |
新站谈判旧址保护修缮。 |
新站镇游客服务中心改造。 |
长白山酒业博物馆建设。 |
新站烈士陵园改造。 |
新站街区所有街路、巷路硬覆盖。 |
做好河南村百年大榆树占地修缮、幸福渠修缮、建设“幸福之路”乡村博物馆、铁路俱乐部局部修缮、铁小、伪满宪兵队侵华旧址局部修缮、小砬子高句丽山城、六家子高句丽山城、六家子战迹地、老爷岭战迹地、老官道等遗址,东土山、西土山、六鼎莲花山线路规划建设。 |
七、创新方式,大力开展宣传营销
通过新媒体营销、节事营销、植入营销、客源地营销、机会营销等方式,打造蛟河特色旅游品牌。做好“自然八景”、“人文八景”沉浸式、体验式网红打卡地建设,进一步串联起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蛟河印象,不断提升游客流量,冲上旅游榜单新热搜。
专栏13:四季宣传营销活动 |
1、开展春季踏青赏花活动。开展松花湖“赏美景·品江鱼”渔猎文化旅游活动季、天岗梨花节、“中国旅游日”暨拉法山登山邀请赛等系列文旅活动。 |
2、夏季旅游消夏活动。开展“松花湖之夏”文化旅游节,自驾游、房车穿越集结探寻红色之旅,避暑康养、避暑旅居、研学旅行等系列活动。 |
3、秋季观赏红叶活动。开展“浪漫红叶、多彩蛟河”红叶旅游节系列活动,富江河灯文化旅游节等活动。 |
4、冬季玩冰嬉雪活动。开展冬季冰雪摄影、冰雪民俗、冰雪休闲、“冰雪丝路”穿越接力赛、“玩冰踏雪·多彩蛟河”冰雪嘉年华活动。包括冰雪体育赛事、冰雪娱乐、雪地穿越、满族冰嬉、过大年、冰雪民俗等冬季冰雪活动。 |
实施“文旅+”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教育、农业、工业、商业、康养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拓展文化旅游发展新领域。
专栏14:旅游融合主要任务 |
1、旅游与文化融合。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讲好地域文化故事。围绕前进古城辽金文化,重点建设以辽金古城、森林营地、森林科普基地为代表的文旅项目。围绕松花湖渔猎文化,重点建设环松花湖沿湖渔家村落文旅项目。围绕琵河关东民俗文化,重点建设抽水蓄能库区村屯旅游项目。围绕“拉新战斗”史迹,重点打造新站谈判旧址文博公园旅游项目。围绕地域人文资源,重点打造金兰湾国家级美术基地、环松花湖美术摄影走廊。 |
2、旅游与体育融合。依托我市冰雪资源独特优势,开展各种类型体育赛事。建设环松花湖、红叶走廊自行车赛道,依托3个国家森林公园,举办森林徒步、户外穿越、迷你马拉松等赛事。举办红叶谷—金兰湾山地马拉松赛、环松花湖自行车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爽动盛夏·悦动冰雪”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将环松花湖体育赛事与冬捕渔猎文化相融合,打造独一无二的“健身冬捕”特色体育旅游休闲基地。 |
3、旅游与教育融合。打造10个研学基地。拉法山、白石山、红叶岭三个森林生态研学基地。红叶谷科普教育基地。华兰德酒庄、长白山酒业、天岗石材园区工业研学基地。富江花海夏令营研学基地。金兰湾美术写生研学基地。黄松甸学农体验基地。 |
4、旅游与农业融合。农业景观基地:建设天北稻田、黄松甸黑木耳2个农业观光园区。农耕文化基地:挖掘农耕文化,建设20处乡村博物馆。农事体验基地:培育采摘节、过大年、农民丰收节等一系列品牌。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开发融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休闲度假、民风民俗、民宿营地、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
5、旅游与商贸融合。培育民俗村商贸娱乐街区,长安街、新华大街、蓝湾夜经济街区,步行街、首钢休闲公园等6处商贸街区。评选旅游购物店、最佳创意旅游商品。发展旅游食品和旅游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培育“蛟河有礼等着你”旅游商品品牌。 |
健全六大要素:建立健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服务机制,升级旅游要素保障,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一)加强旅游要素基础建设。
对公路服务区、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游客服务中心、休憩区、智慧旅游系统等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
(二)完善旅游交通功能。
开通城市公共交通到拉法山、红叶谷、富江花海等重点景区、乡村旅游景点的直通车。优化景区内部交通组织,重点景区增建倒站车,加强景区游客中心、导游导览、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三)构建旅游集散体系。
依托蛟河客运站,建设蛟河市旅游集散中心,提供旅游咨询、预定、散客接待等服务功能。各主要景区点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与市旅游集散中心有效链接,形成体系。
(四)持续推进厕所革命。
城区至少建设2座3星级旅游厕所,3个国家森林公园至少各建设1座3星级旅游厕所,其它旅游景区点、旅游集散中心、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城区厕所普遍达到国家A级标准。
(五)建设智慧旅游系统。
完善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服务功能,旅游网站、客户端等信息平台提供全要素资讯。建设智慧旅游数据监测平台,实现旅游、气象、交通运输等部门旅游相关基础数据共建共享。深化智慧旅游应用服务,实现WiFi信号在4A级以上景区和4A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核心区域和客流集中区域全覆盖。
(六)优化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扩大旅游咨询体系覆盖面,旅游咨询中心、旅游互动触摸屏布局向全域旅游热点区域延伸,逐步实现城市重要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窗口地区咨询服务全覆盖。
(七)丰富旅游住宿设施。
突出特色和精品,星级宾馆打造品牌,社会旅馆体现特色,支持和鼓励民宿、营地等住宿设施发展。
专栏15:全域旅游建设相关指标 |
||
1 |
旅游标识 |
——对3个国家森林公园、13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旅游标识进行统一规划、设置。 |
2 |
旅游交通 |
——重点建设琵河盘山旅游公路、国道302线—北大、拉新战斗纪念碑上山道路等旅游公路。市区、国、省道干线通往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单位的硬化路全覆盖。 |
3 |
旅游厕所 |
——建设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3A级旅游厕所1座。幽芳谷、鹿角谷、润泽谷和乡村旅游单位A级旅游厕所各一座。 |
4 |
旅游住宿 |
——蛟河宾馆、达尔顿宾馆达到3星级。富江、金兰湾、华兰德酒庄等乡村旅游单位各增加5家以上民宿。 |
5 |
文创产品 |
——拉法山、红叶谷、华兰德、长白山酒业、北国之村等旅游单位开发特色商品和伴手礼。 |
集散中心 |
——丰富游客集散中心功能。 |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明确目标任务,推进改革创新,强化协调配合,统筹推进本规划的实施。按照蛟河市全域旅游规划和本规划,制定年度文化和旅游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并组织实施。研究解决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调度和督查文化和旅游工作进展情况。加强文化旅游交流,推进区域文化和旅游合作。建立文化和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部门协同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内外统筹、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
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业发展总体规划、交通运输总体规划、乡村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旅游功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预留空间。
优化土地供给。实现土地资源供给与旅游发展用地需求的有机结合,对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充分考虑文旅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需求。新增建设用地的旅游项目,要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衔接。
完善投融资服务。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依靠市场机制筹措资金的多元化文化和旅游投融资体系。
鼓励金融机构为旅游企业提供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贷款等综合金融服务,依法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和门票收入权质押业务,积极开展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各级金融担保企业要加大对中小微旅游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不断放大旅游投资规模。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允许旅游企业分期达到市场准入条件;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购买服务,旅行社依法开具的税务发票可作为财务报销的原始凭证。
提升文化和旅游治理环境,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规范化管理,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服务能力。建立文化和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机制,提升全市文化和旅游综合执法水平和能力。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环境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文化和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安全保障机制,深化A级旅游景区、文博场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娱乐场所、演出市场、旅行社、星级旅游饭店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
每年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确保各项规划目标任务顺利推进。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对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进行跟踪监测,纳入单位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监督体系,强化监督检查。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估,加强中期评估,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建立规划实施监督和管理机制,评估情况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