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2202000135461767/2022-11149 |
分 类: | 统计 ; 公告 |
发文机关: |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成文日期: | 2022年11月18日 |
标 题: |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发文字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22年11月22日 |
索 引 号: | 112202000135461767/2022-11149 | 分 类: | 统计 ; 公告 |
发文机关: |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成文日期: | 2022年11月18日 |
标 题: |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发文字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22年11月22日 |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国民经济
(一)经济总量
2021年,全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4亿元,可比价增长7.2%,高于全市增速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6亿元,同比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7亿元,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2亿元,同比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为1.3:69.1:29.6。
(二)财政收入
2021年,管委会建立财税联合会商机制,多次召开财税联合会商会议,深入研判财税收入形势,精准分析企业复工复产等情况,发现和解决组织收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挖掘财政增收潜力,实现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021年,我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7.0亿元,同比增长34.1%;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13.7%。
2021年,全区谋划包装专项债券项目7个,总投资62亿元,预计到位专项债券资金16.43亿元。截至目前,已累计拨付到项目单位10.11亿元,占到达我区专项债券资金总额的61.5%。
2021年,共下达我区中央及省级直达资金2621.44万元,已分配金额2621.44万元,分配进度100.0%;已支出金额2162.87万元,支出进度82.5%。
(三)农业
经开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力以赴做好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村经济总体稳定向好。全区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10316万元,同比增长6.6%。其中,农业产值5417万元,同比增长20.7%;牧业产值4409万元,同比下降7.3%;渔业产值193万元,同比增长10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96万元,同比增长15.8%。
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52.4公顷,比上年增加113.6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81公顷,减少87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069公顷,增加226公顷;豆类播种面积2.4公顷,减少24.9公顷。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9.96公顷,比上年增加6.66公顷。其中,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66.26公顷,增加3.96公顷;瓜果类播种面积3.7公顷,增加2.7公顷。全年果园面积51.7公顷,比上年增加10.7公顷。
粮食作物收成向好。全年粮食产量25799吨,同比增长36.4%。其中,水稻产量5109吨,同比下降5.1%;玉米产量20690吨,同比增长53.5%;豆类产量7吨,同比下降88.1%。全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333.7吨,同比增长12.6%。全年水果产量985.5吨,同比增长25.4%。
畜牧生产运行平稳。全区年末牲畜存栏总数10548头,比上年末减少112头。其中,生猪存栏数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达到7846头,比上年减少778头;牛存栏1248头,增加490头;羊存栏1454只,增加176只。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571吨,同比增长4.8%。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233吨和333吨,虽然相比去年有所下降,但供应市场总体平稳,有效满足了疫情期间群众生活需求。
2015年—2021年农业重点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粮食 |
吨 |
27004 |
20110 |
22122 |
19310 |
20449 |
24607 |
25799 |
其中:玉 米 |
吨 |
21276 |
15733 |
17723 |
15364 |
16072 |
19494 |
20690 |
水 稻 |
吨 |
5728 |
4377 |
4389 |
3946 |
4377 |
5044 |
5109 |
蔬菜 |
吨 |
4974 |
5687 |
1550 |
4484 |
2883 |
2961 |
3334 |
白菜类 |
吨 |
1912 |
2480 |
1238 |
2105 |
1450 |
1225 |
1575 |
根茎类 |
吨 |
518 |
415 |
280 |
225 |
177 |
187 |
157 |
禽蛋 |
吨 |
921 |
410 |
129 |
241 |
362 |
380 |
233 |
其中:鸡 蛋 |
吨 |
795 |
320 |
126 |
78 |
315 |
338 |
216 |
牲畜出栏数 |
头 |
13636 |
13346 |
13504 |
10909 |
9225 |
7175 |
7480 |
其中:生猪出栏数 |
头 |
11050 |
11064 |
11468 |
9025 |
7325 |
6003 |
6429 |
牛出栏数 |
头 |
1000 |
962 |
693 |
780 |
819 |
311 |
265 |
羊出栏数 |
只 |
1586 |
1320 |
1343 |
1104 |
1081 |
861 |
786 |
肉类总产量 |
吨 |
1612 |
2776 |
1719 |
2014 |
1281 |
1434 |
1138 |
其中:猪 肉 |
吨 |
939 |
1941 |
1090 |
1145 |
615 |
482 |
516 |
牛 肉 |
吨 |
160 |
289 |
220 |
179 |
123 |
51 |
45 |
羊 肉 |
吨 |
24 |
33 |
28 |
23 |
19 |
12 |
10 |
(四)工业
2021年,经开区扎实推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业企业生产需求持续恢复,企业效益不断改善,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全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44.5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市产值比重达到了14.2%,实现工业增加值25.3亿元,可比价增长4.1%。
主导行业拉动作用增强。化学纤维制造业累计完成产值112.9亿元,同比增长46.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完成产值44.1亿元,同比增长10.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完成产值18.2亿元,同比增长22.2%;医药制造业累计完成产值17.1亿元,同比增长6.8%。四大主导行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92.2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8.6%,拉动产值增速18.1个百分点,对全区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到87.9%。
重点企业依然是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全市百户重点企业的我区16户企业完成产值213.4亿元,同比增长29.4%,占全区87.3%。由于化工行业市场回暖,区内部分化工企业呈现好的发展势头,康乃尔化学苯胺产品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77.5%,产值同比增长43.0%;怡达化工、宝旌炭材料产值分别增长68.4%、80.9%;化纤集团化学纤维产品、碳纤维产量的增加,使得产值同比增长46.2%。
主要工业产品平稳,主要产品产量增幅较大。由于苯胺市场需求量增加、订单量增加,康乃尔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苯胺产量同比增长77.5%;由于下游复工复产迅速,需求显著增大,吉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化学纤维产量同比增长11.8%;中粮米业(吉林)有限公司由于订单的大幅增加,大米产量同比增长25.0%;娃哈哈饮料、启力饮料、食品三家公司累计饮料产量同比增长27.9%。
2021年规模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产 量 |
同比增减(±%) |
化学纤维 |
万吨 |
44.5 |
11.8 |
苯 胺 |
万吨 |
22.9 |
77.5 |
中 成 药 |
吨 |
29.8 |
-10.0 |
大 米 |
万吨 |
52.4 |
25.0 |
软 饮 料 |
万吨 |
14.7 |
27.9 |
发 电 量 |
亿千瓦时 |
31.3 |
0.4 |
酒 精 |
万吨 |
27.8 |
-27.3 |
燃料乙醇 |
万吨 |
52.9 |
3.5 |
企业效益扭亏转盈,经济效益有所回升。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1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9%。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利10.3亿元。从行业看,全区1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7个行业利润总额与上年同期相比实现增长,其中增长量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为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加9.8亿元、1.9亿元和1.0亿元。
能源消费略有下降,能耗降低率持续下降。2021年全区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70.6万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6.1%。
原煤消费依然占能源消费的主力军。原煤消费量473.3万吨,折合成86.8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50.9%;热力消费量为1737万百万千焦,折合成59.2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34.7%;电力消费量为18.2亿千瓦时,折合成22.4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13.1%;汽油、柴油折合成0.3万吨标准煤,仅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0.3%。
重点能耗企业消费能源比重大。7户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消费合计163.3万吨标准煤,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合计的95.7%。其中: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能源消费量为66.5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39.0%;吉林松花江热电有限公司能源消费量为56.9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33.4%;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能源消费量为16.6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7%;吉林市博大生化有限公司能源消费量为16.0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4%;吉林众鑫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能源消费量为2.4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1.4%;吉林怡达化工有限公司能源消费量为2.5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1.5%;吉林宝旌炭材料有限公司能源消费量为2.3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1.4%。
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占比高。全区四大高耗能行业累计完成产值175.2亿元,占全区总产值的71.7%;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49.0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87.3%。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综合能源消耗量66.5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39.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综合能源消耗量56.9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33.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综合能源消耗量25.6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15.0%。
(五)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
2021年,我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1亿元,同比增长25.9%,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49个,比去年增长5个,累计完成投资28.6亿元,占全部投资额98.3%,同比增长28.8%;亿元以上项目48个,比去年增加8个,累计完成投资28.5亿元,占全部投资额97.9%,同比增长29%;5亿元以上项目18个,比去年增加5个,累计完成投资18.7亿元,占全部投资额64.3%,同比增长36.5%;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比去年增加4个,累计完成投资9.7亿元,占全部投资额33.3%,同比下降2%。
项目建设三大方面可圈可点:一是投资体量大。37个开工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36项,1-5亿元项目20项,5-10亿元项目7项,10亿元以上项目9项。二是产业项目多。33个项目集中在精细化工、碳纤维、化工医药等主导产业,其中8个亿元项目集中在碳纤维产业,产业链更趋完善坚固。三是建设进程快。新建项目年内均进入厂房主体施工阶段,其中国兴1.5万吨碳纤维、凯美克600吨碳纤维项目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续建项目均实现主体封顶,年内8个项目实现部分或整体投产试车。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5亿元,同比增长14.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6亿元,同比增长94.1%。
(六)招商引资
2021年,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2亿元;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22个,总投资93.2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48.9亿元;谋划包装主导产业项目60个。
积极开展“走出去”“引进来”活动30余次;组织参加省“浙江、广东经贸交流活动”、全国“两会”活动、“央企进吉林”、“第十三届东北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10余次;赴北京、上海、青岛、厦门、西安等地,洽谈推进江苏优洁日化、南通隆润医药中间体等30余个重点项目;赴山东德州、广东佛山等目标区域组织举办碳纤维、精细化工产业经贸合作座谈会,全方位推介我区投资环境;赴陕西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考察拜访,积极推进区域合作。
(七)国内国际贸易
2021年,消费市场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全区消费市场依然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0.4亿元,同比增长118.4%。全区批零住餐实现全区批零住餐业实现增加值1.9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4亿元,同比增长6.5%;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0.4亿元,同比增长11.7%。
按行业划分,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2.7%;零售业同比增长13.3%;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5.0%;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23.1%。
2021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全区国际贸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区进出口总额实现6.4亿美元,同比增长57.4%。其中,进出口形势好转,其中进口总额完成2.0亿美元,同比增长45.7%;出口总额完成4.4亿美元,同比增长63.4%;高新技术产品国际贸易量略有上升,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完成0.5亿美元,同比增长4.2%;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完成0.1亿美元,同比增长49.2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完成0.4亿美元,同比下降3.6%。
(八)服务业
2021年,重点企业业务减少,收入呈下降趋势,全年营业收入累计降幅呈现回落态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1亿元,同比下降65.1%,其中:参与核算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6万元,同比下降66.1%。
按行业划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占服务业收入的97.8%,同比下降65.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0.1亿元,同比下降13.5%。
二、社会发展
2021年,全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民生实事件件落地,百姓福祉持续丰厚。
(一)科学技术
全年针对全区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构建企业主体、院校协同、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全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有效助力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助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集聚创新资源。重点在碳纤维、精细化工、航空维修领域,加快平台布局与筹建工作。其中,依托宝旌炭材料公司联合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筹建了省内首个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企业重点实验室;依托吉航公司联合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筹建了全省首个航空保障技术科技创新中心,现均已获得省科技厅批复。同时,推进化纤集团与吉林化工学院成立吉林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研究院和现代产业学院;促进奥克股份公司与吉林化工学院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校企战略合作平台,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与人才支撑。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广泛宣传政策、集中视频培训、线下一对一辅导等方式,组织辉隆肥业、乐斯药业公司等11户企业申报认定2021年度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组织永林化工公司等20余户企业参加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全年共有东湖有机硅、国兴碳纤维公司等7户企业通过高企认定,奥克新材料、吉航维修公司2户企业通过高企复审,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7户;吉研高科、康乃尔圣业原料药公司等16户企业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工作。
强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中科院、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所合作,推进化纤集团与清华大学、中天科技集团“超级电容碳材料以及金属化碳纤维”、正业生物公司与吉林大学“羊传染性脓疱病活疫苗研制”、中科复材公司与长春理工大学“激光隧道炉碳纤维超高温石墨化处理”等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项目11项。落实校城融合战略,围绕“大丝束碳纤维预浸带缠绕气瓶的应用技术开发”等8大课题,促进化纤集团与吉林化工学院开展精准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用。
强化专项资金争取,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坚持强化顶层设计,超前谋划项目的科技服务理念,组织吉林碳谷公司“DMAC体系-两步法‘干喷湿纺’碳纤维原丝制备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24个项目申报2022年度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组织众鑫化工“超长保坍型聚羧酸外加剂聚合物结构设计和工艺控制关键技术”等11个项目申报2022年度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和2021年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计划项目;组织吉林碳谷、宝旌炭材料公司、长春工业大学“25K-50K聚丙烯腈基原丝及碳纤维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开发”等20个项目申报2021年省科学技术奖。
全区碳纤维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产品供不应求。全年原丝年产能40000吨,产量23230吨,碳纤维年产能7360吨,产量6047吨,整个产业实现产值12.9亿元,同比增长76.6%。截至目前,已为国兴复材公司“非金属内胆25K及以上碳纤维缠绕(Ⅳ型)呼吸器气瓶关键技术研发”等项目争取市级以上专项资金7392.6万元,有效调动了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
(二)教育
2021年,教育局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区内3所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3所初中(含吉林市第十八中学)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100%。全区现有6—14岁适龄残疾儿童16人,通过采取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方式,现已全部入学,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软环境建设工作,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不断提高教育服务发展的水平,在加大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训提高的同时,积极引进吸收人才,逐步提高我区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经济发展”的思想,针对企业引进人才中有子女入学需求的,开通“绿色通道”,按规定程序第一时间办理入学,为区内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对社会关注的教师违规补课问题,坚持常抓不懈,经查属实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工作上“一票否决”。全面加强对学科类课外培训机构的压减力度,全区11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清零,只存在5家非学科类,压减率位列全城区第一,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软环境。按照《吉林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顺利完成教育局营商环境工作自查报告及佐证材料的准备迎检工作。
全年召开全区教育系统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工作会议3次。组织学校和幼儿园按计划进行各类安全演练12场。对全区19辆校车进行专项检查1轮。开展教育场所校园校舍安全检查15家次。提前完成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保安配备率、护学岗设置率、封闭管理设置率、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安装率等4个100%全覆盖。按市教育局和区防控办要求对教育场所进行疫情防控排管控和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全年全区教育场所持续安全稳定。
(三)文化
开展“送文化进万家”活动,深入九站街道建设村、新星社区、管委会机关等单位,写春联、福字送祝福。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示经开区群众艺术文化成果,举办《永远跟党走》经开区书法、美术作品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与区总工会联合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职工乒乓球比赛,企业、机关、基层单位乒乓球爱好者参加了比赛。积极申报并安装、维修维护健身路径器材。疫情期间加强文化市场安全及行业监管,与辖区内文化经营场所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并定期检查。
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政策宣传及相关审核、服务工作,及时准确地对残疾人两项补贴进行审核,做到随来随审。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体系,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满足了我区残疾人就业需求。为应届残疾大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申请省级、市级、区级助学补助,助学金均已发放完毕。组织农校社区和松九社区、化纤社区分别开展了“吉林经开区残疾人书画展”、“残疾人棋类比赛”、“残疾人运动会”。
(四)卫生事业
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及质量不同程度的提升。强化村卫生室管理,完成 “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资格审核及报名工作,推进村医“计分制”管理工作。组织开展“519”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对全区180户企业的基本信息、现状及职业病危害申报进行了排查,配合职业病防治院完成18户企业2021年职业病环境检测工作。开展区内所有医疗机构疫情防控、院感、医疗垃圾处理培训,并签订医疗安全责任书。高质量完成五项计生奖扶资金申请和发放工作。落实无烟医疗机构创建和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印发了《创建全民无烟医院指南》、《帮你戒烟》等宣传资料、制作安装健康教育宣传板,定期开展了无烟医院创建检查。组织开展了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增强居民和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科学认识。
按照“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的要求,进一步健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重新调整了吉林经开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工作组,明晰权责,进一步活化领导机制。贯彻落实“四方责任”,先后制定出台《经开区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施方案》、《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科学精确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吉林经开区进一步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强化排查管控、监测预警、风险防范、防控救治、信息发布、心理干预等工作措施的落实。
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疫苗接种工作,采取加强顶层设计、压实各方责任、明确任务目标、强化接种宣传、优化接种服务等策略,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截止10月28日24时,全区12岁以上人群首剂接种任务数46820人,累计接种56196人,任务完成率为120.03%。全程接种任务数为43975人,已累计接种55304人,任务完成率为125.76%。两项数据均列全市第一。
(五)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
坚持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为主线,以“七边”环境卫生治理与“绿化江城、全民行动”为契机,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全力打造生态和谐、环境友好的花园式开发区。
扩大环卫作业面积25万平方米,开展双班早扫、轮流保洁,加大机械化洗扫作业频次和力度,强化“网格化、精细化、制度化”管理与考评,保障环境卫生作业质量。垃圾清运工作有序开展,生活垃圾做到一天两收、日产日清。组织人员与机械对护栏、边石、站牌等重点部位进行水冲洗和人工擦拭。
结合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方案,以清理卫生死角死面、过冬垃圾和“三叶”为重点,累计出动人员6000人次,车辆2000余台次,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1.5万余吨、建筑垃圾2000立方米。加强城乡接合部和铁路沿线的环境卫生治理,清除小片荒和平整拆迁场地5万平方米、回填种植土1万立方米。
“绿化江城、全民行动”圆满完成,美丽经开建设持续深化。打造了沿江21万平方米绿地及1公里精品景观带;康泰路16公顷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完成;整体成势提升了7条乡路段绿化覆盖率及绿化效果;开展“绿化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为6个社区扩充创建绿地,丰富双吉中学校园绿化形式。全年累计修复绿化用地6.5万平方米,种植树木1.9万株、花卉3.6万平方米、草坪16.8万平方米。完善绿化养护工作,巩固“一街一景”绿化效果。严格按照绿化养护考核标准开展99.4万平方米绿地养护,清理枯枝、残叶76万平方米,修剪树木8700余株,树木打药3900株,草坪施肥8.5万平方米。
维修道路1.46万平方米、灌缝7.2万米、边石6700米、井室547座,改造机动车道防沉降井室35座;新建治安监控摄像机206台,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结合“七边”、“创城”等活动,深入开展市政巡查维修工作。铺贴江岸护栏1057平方米、修复防撞栏110根、新建绿化挡墙170米、补建围挡197片;新建水冲洗公厕一座,解决了双吉平房区居民如厕难问题。强化服务保障运行,确保民生实效。清掏井室3930座、化粪池7座,保障城区安全度汛;敷设电缆9179米、保护管394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5盏,制作热缩头294个,维修光源418套,城市亮灯率达98%;完成21座消防水鹤冬季保温与供水抢修12次,城市供水运行平稳;抢前抓早完成供热设施检修维护、冬季储煤工作,处理信访案件18起,供热信访办结率100%。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显著。制定燃气领域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联合市场、消防、应急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完成三道岭子涵洞、昆仑街铁路口、高速桥匝道等处交通安全隐患整改,新建道路指示牌2座、标牌3个、维修道路指示牌6座,施划道路标线1250平方米,城市交通秩序和通行效率明显提升。
(六)安全监管
全面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按照“三个必须”要求,以“五化”工作法为指导,制定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厘清了属地和部门监管责任边界,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发挥安委办牵头抓总作用,组织召开安委会会议6次、专题会议20余次,印发文件207份、下发督办函157份,将城市安全、燃气整治、防中毒窒息等专项行动推向深入。
有效遏制事故多发态势。深刻汲取事故教训,组织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整治百日攻坚。百日攻坚期间,采用驻场深查、夜查抽查等方式,检查企业233户次,治理隐患825项,约谈企业18户次,责令停产5户,立案处罚24户次,罚款309万元,化工领域违法生产彻底“清零”,整治力度前所未有。全年累计罚款343万元(其中“9·09”之前罚款34.5万元),通过严管重罚,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事故多发势头得到遏制。
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以三年行动年度重点任务为抓手,统筹推进危化品、非煤矿山、工贸等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年累计检查企业364户次,围绕受限空间、库房、罐区、重大危险源等关键环节、重要设施等开展专项整治行动16次,共计治理隐患2414项。
强化安全风险防控。坚持“以防为先”,召开风险研判会4次,针对“双节”“两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等重点时段,强化风险防范;有效应对“有序用电”及冰冻雨雪极端天气,工作措施得到了省厅的认可。
狠抓园区整治提升。按照化工园区风险评估导则,制定危化品“禁限控”目录,编制园区安评报告、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划定安全控制线;推进应急指挥中心、高空瞭望视频监控系统、园区封闭化管理系统建成投用,严把项目入区关口,规范审批备案流程,园区安全基础不断夯实,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园区已降至C类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结果即将获得省厅认定。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应急值守,充实应急物资储备,设立应急避难场所5处,增强应急反应能力。此外,森林防火、防汛抗旱、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防震减灾等工作也扎实开展,成效显著。
加强队伍建设。组织参加业务培训10余次,制定执法手册,新增6人取得执法资格,采用“监管干部+专家”“导师制”模式,提高监管工作专业化水平。提升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全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敢打硬仗的“应急铁军”。
(七)环境保护
全区大气环境质量巩固提升方面,开展工业污染治理,完成14家VOCS排放重点企业、10家加油站排查整改,从污染源头杜绝超标准排放。完成29家重点行业企业、13个建筑工地开工项目扬尘专项整治,督促企业制定扬尘污染长效管理机制。全区2.89万吨秸秆已全部完成秸秆离田任务。
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方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保持无黑臭水体,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确保北部污水处理厂一期达标排放,推动二期提升改造工程早日投入运行。2021年哨口断面达到二类水质,较2020年三类水质有较大提高。
土壤及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方面,对9家土壤污染企业重点监管,建立土壤隐患排查制度,每年企业自行开展一次土壤和下水监测。
持续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扎实推进“清废行动”和“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做好环境应急响应准备工作,妥善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环境安全切实得到保障。
三、人民生活
(一)人口
2021年末,按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常住户数是25285户,常住人口56947人,比上年末减少1102人。全年出生人口178人,人口出生率为3.13‰,死亡人口319人,人口死亡率5.6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7‰.
(二)就业
全区就业克服疫情影响,全年办理企业网上备案及解除75户,新增企业劳动用工备案13户,审核办理新签、续签劳动合同2369人次,解除1058人次;办理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工作10户;走访150户企业开展2021年企业薪酬调查工作;组织15户企业65人参加劳动协理员培训;配合全市高职扩招工作审核区内在职备案人员150人。
组织企业召开各类招聘会(含线上)50场;城镇新增就业84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37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5人;农民工返乡创业17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
对34个新建续建项目工地进行专项检查,发放各类法律法规文件550余份。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3741.04万元。为12户企业返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485.5万元。全年调解解决农民工欠薪案件32件,涉及劳动者1300余人,为劳动者解决欠薪540.56万元,当期结案率100%。
城乡居民累计参保17437人,参保率为99%以上;发放31307人次失地和无地农民救助金1087万余元;完成3137名救助对象身份认证;发放环卫绿化补贴16人次4800元;老兵补贴9人次2.3万余元;追缴133人多领冒领养老金39144.51元。
(三)生活与保障
坚持环境整治与绿化美化统筹兼顾,推进“治乱”向“美化”拓展。成立街道“七边”工作组,清运垃圾3000余吨,拆除违建800平方米,清理柴草3800平方米、小片荒2400平方米。开展春季村庄清洁行动,清运越冬垃圾1200立方米、清理沟渠68公里、清整庭院2300户;投入资金400万元,完成乡级道路绿化23.1公里,栽植树木1万棵,拨撒花籽13公里。江边植树800棵,绿化0.7公里。村屯植树1.19万棵,种植花卉9万平方米。灌渠西侧清理违建后,绿化覆盖6500平方米。九站街摆设花箱22个。持续巩固双城同创成果,清理垃圾广告3万余条,清整楼道759个,小区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圆满完成创城复检任务。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方式,按照创建标准,评选上报美丽庭院20户、干净人家100户。开展多轮问题存量排查,对标对表找差距,协调共建部队、物业及职能部门,会商解决违建杂物等顽疾,与社区、物业开展联合治理43次,清理缸坛、野广告8000余个,合理增划停车位24处,辖区环境持续向好。
深入一线,开展农情调度工作。持续做好受污染耕地治理,初步确定农用地测土配方施肥修复技术等实验(示范)项目3个。完成集群调研、千万元项目申报、补贴户信息、综合统计等材料报送。累计回收农药瓶900个,农药袋750个。落实“大棚房”整治行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设立举报电话,组建专班,深入走访排查,同时,比对图像数据,未发现“大棚房”问题。配合国土局开展了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调查摸底工作。
河长制工作落实到位,组织开展河道整治专项行动,清理河道3公里、清除河道垃圾85立方米;“清四乱”成绩显著,清除九站村至新星社区沿线违占(违建)面积800平方米,清理羊舍3间、钢板房2处,清运垃圾260吨。
民生工程落地实施,哨口村水库移民项目(机耕路改造、村路绿化、文化广场)完工,城乡一体化饮水保障工程进度98%,完成管线铺设及入户,现处于试水阶段。进一步规范宅基地审批管理,修订完善《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实施方案》、《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宅基地审批流程》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开展宅基地审批试点工作,今年年底前将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完成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建档立制。落实惠农政策,兑现农机户省级农机补贴14.82万元。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602.4万元,惠及农户4346户。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行返贫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