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市残联党史学习教育办实事
2021-06-03 13:59 来源:

图为残疾人使用技术培训班现场

图为残联领导现场制定残疾人无障碍改造方案

图为残联入户评残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蛟河市残联按照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充分发挥行业作用,认真谋划和开展扶残助残行动,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残疾人群体“办实事”的强大动力。
(一)打造“三个基地”,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今年蛟河市残联已经打造“三个基地”,即残疾人培训基地、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残疾人网络孵化基地。目前残疾人培训基地已经建成,已委托第三方正在开展残疾人生活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从5月25日开始至8月末结束,市残联将发挥培训基地作用,组织开展“送技生活能下乡(面点培训)”送实用技术下乡(订单手工艺品加工技术),计划全年培训各类残疾人700人次以上,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增加残疾人收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打造1家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无偿为残疾人创业基地提供150多平方米的厂房,依托创业基地继续扶持泳江商贸有限公司残疾人木雕加工制订单企业,大力引进逆根草残疾人工坊(包装盒加工项目)落户蛟河,积极推进珲春市尚鼎商贸有限公司龙虾扣加工项目,安置和带动残疾人集中就业,家庭分散式灵活就业,依托订单项目增加残疾人群体的经济收入。
培育1个残疾人网络创业孵化基地。利用蛟河市残联现有的80平方米的办证处二楼房屋,打造残疾人网络创业孵化基地。计划6月份开展1次城市社区残疾人网络直播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是抖音和快手短视频内容选题策划、剧本创作、中期拍摄、剪辑处理、后期制作等技术,传授网络直播技巧,提升网络带货能力。蛟河市残联将网络创业孵化基地为残疾人学员免费开放,创造网络直播条件。同时,与长白山特色产品交易中心等企业联系,为残疾人直播带货对接实力企业和品牌货源。开辟残疾人网络创业渠道,促进残疾人网络创业发展。
(二)开展“四项服务”,增强残疾人幸福感、获得感。
一是开展重度残疾人上门办证服务。为解决一些长期卧床重度残疾人无法到指定医院进行评残鉴定的实际困难,从2020年开始,市残联积极协调市医院的鉴定医生,开展了多轮入户上门评残鉴定服务,为这部分残疾人及时办理了残疾人证,尽早享受到各种惠残政策。
二是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通过动态更新数据调查,准确了解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需求,及时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发放轮椅、拐仗、助听器、坐便椅等各类康复辅助器具,年初以来,为383名残疾人发放各类辅助器具415件(其中发放轮椅98件、 助行器具177件、生活自助器具105件、助听器17件、盲杖15件、助视器3件),基本满足了残疾人的基础性辅具需求。已完成特殊假肢适配18例,儿童康复审批8例,精神病住院救助4例。
三是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服务。今年,蛟河市残联与蛟河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合成立了“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依托专业律师团队开展残疾人法律维权服务,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化解残疾人群体的社会矛盾,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开展全市61个村级服务场所和13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服务。计划投入35.5万元,已完成设计,预计8月末前完成。
(三)落实“五项政策”,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障救助力度。
一是落实残疾人产业项目扶持政策。年初以来投入资金26.4万元,扶持132户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每户按照2000元的标准发放扶持物资,已全部发放到位。通过扶持鼓励残疾人家庭通过发展产业项目,自立自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发生。
二是落实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政策。2021年投入资金10.208万元,为全市5104名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每人投保一份20元的意外伤害保险,有效防止残疾人因意外伤害致贫和返贫现象发生。
三是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管理政策。组织各乡镇街工作人员,切实加强系统人员动态管理,因死亡、取消低保、纳入特困、残疾等级降级等原因不再符合要求人员要及时停发,同时加强新增人员审核。按照国家和省里要求,开展两项补贴“跨省通办”,方便残疾人就近申请办理残疾人“两项补贴”,避免长途跑、重复跑的现象发生。截至目前,我市共有3560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有3828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四是落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政策。2020年为265名残疾人发放燃油补贴6.89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48人,补贴1.248万元)。今年燃油补贴工作已经安排各乡镇街排查统计,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规定执行。
五是全面落实扶残助学金政策。对当年考入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院校的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分别按照2000元、3000元和5000元的标准进行一次性资助,此项工作待高考录取工作后组织统计调查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