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首要职责。一年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定位向监督聚焦,责任向监督压实,力量向监督倾斜,依规依纪依法做好日常监督和经常性管理,切实把监督职责履行到位,取得了较好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攥指成拳,推动形成监督全覆盖
2018年1月20日,吉林市监察委员会正式组建挂牌,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被纳入监督范围。如何理顺关系、把监督职责履行到位,确保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不留死角、没有空白,成为摆在市纪委市监委面前的重要课题。
“监督是纪委监委的共同职责和第一职责,没有监督,执纪、问责、调查、处置就是‘盲人摸象’。”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郑文家强调,要通过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着力构建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工作格局。
一根手指力量单薄,五指联动方能攥成拳头。吉林市在推进监察体制改革过程中,将执纪监督、审查调查部门前后台分设,在市纪委市监委设立7个执纪监督室专司纪律监督、监察监督,重在监督党章党规党纪落实执行情况和行使公权力公职人员廉洁履职情况;探索对派驻机构赋予监察职能,实施市直部门单位派驻监督全覆盖,切实发挥派驻监督的探头前哨作用;组建市委巡察办和4个巡察组开展巡察监督,重在通过政治巡察发现问题,督促问题整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实现监督效能的最大化,市纪委市监委建立执纪监督室联系地区和市直部门工作运行机制,按照职能相近、业务相关、优势互补、统筹协调的原则,将派驻机构统一划归7个执纪监督室归口联系,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调、衔接配合、同向发力的监督体系。
同样理念下,统筹联动模式的创新多种多样。在巡察工作中,巡察组和执纪监督部门、派驻机构就被巡察单位情况进行信息共享,对于巡察中发现的问题线索,由执纪监督部门交派驻机构处置并加强对其处置工作的指导,派驻机构问题线索处置结果及时向对口联系或移交线索的执纪监督部门报告,推动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和巡察监督的无缝对接。
各县(市)区也注重强化执纪监督部门和基层纪委的统筹联动。磐石市纪委市监委运用“1+N”方式开展纪律作风常态化监督检查,由党风政风监督室牵头,每半月抽取一个基层纪委参与开展监督工作。蛟河市纪委市监委每逢重要时间节点抽调基层纪委力量组成工作组,采取“回避和交叉办案、跨区域监督”的工作模式,开展纪律作风监督检查。
全面发力,把监督的“螺丝”越拧越紧
约谈提醒21名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一把手,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开展约谈提醒423人次;
组织23名受到谈话函询及党纪处分的领导干部在所在部门单位民主生活会上进行说明或检查;
回复党风廉政意见1760人次,为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提供重要依据;
一年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突出政治监督,综合运用谈话函询、派员参加并监督重要会议、作出党风廉政意见回复、开展纪律作风监督检查等手段,严格依规依纪依法开展日常监督管理。
“谢谢组织的信任,以后我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问题。”2018年6月,市纪委市监委针对反映市管干部李某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问题进行了谈话函询,按照规定,在查明该问题反映失实后,要书面告知被谈话函询人处理结果,同时向他所在地方(部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反馈。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抓常抓长,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红脸出汗,有效把住监督的第一道关口,防止“好同志”变为“阶下囚”,不断强化监督的政治效果。同时,对发现的问题严肃问责、督促整改,真正让监督“长牙”带电。2018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2971人次,其中第一、第二种形态2591人次,占比87.2%。
一年来,全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典型案件161起224人;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306起437人;问责生态环保问题70个,处分107人;查处涉黑腐败问题3人,查处“保护伞”问题31人。
数据的背后是敢于担当。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市纪委市监委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黑恶势力背后的腐败问题以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中的“微腐败”问题等列为重点监督内容,找准监督着力点,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紧着一环拧,让监督的“螺丝”越拧越紧。
市纪委市监委还坚守“监督的再监督”定位,加强对职能部门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检查。例如,在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督察及督办工作中,对中央环保督察信访案件办理及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选出70个案件作为督查重点,有效推动整改工作落实。
靶向治疗,让监督“一竿子插到底”
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查处问题203起,处分228人;开展扶贫领域专项治理,查处问题157起,处分244人;开展政治生态专项督导调研,准确研判“树木”和“森林”关系…一年来,一系列专项监督聚焦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点环节,有力提升了监督质效。
“一把手被免职,9人受到责任追究、1人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2018年4月,吉林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多名领导干部因违反政治纪律、廉洁纪律等问题受到组织处理。案件的查办,源于执纪监督部门对该单位政治生态情况的精准“画像”。
“此前,执纪监督部门对该单位开展了政治生态专项检查,将梳理出的问题与信访、审计等部门反映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带着问题线索‘照方抓药’,有针对地开展监督检查。”市纪委市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7个执纪监督室对所联系地区和单位的市管干部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廉政档案751份,包括个人事项申报、被处分情况、民主测评情况等,为线索处理、谈话函询、审查调查等提供有效参考。
监督后面必须紧跟执纪问责和调查处置,以此更好体现监督的权威和效果。
市纪委市监委将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法规“两把尺子” 作为有力武器,不断加大审查调查工作力度,强化惩戒功能,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围。2018年,市纪委市监委本级立案185件,县处级干部立案76件;全市乡科级干部立案279件;留置61人,移送司法机关96人。
在强力“打虎”的同时,持续加大“拍蝇”力度,集中开展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通过全面起底问题线索、组织交叉互检、开展明察暗访等方式,推动扶贫脱贫政策落实到位,不断在正风反腐的进程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为提升监督效果,市纪委市监委还通过到发案单位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约谈问题突出领域相关责任人、发出监察建议书等方式,充分发挥纪律审查、监察调查的警示、震慑和教育作用,切实维护了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