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源于清代的《格言联璧》,这是一部辑录警世名言的重要书籍。
原联云:“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固甲,不能御也。”意为一个人有了坚定的志向,能克服一切困难,再遥远的地方也能到达,山与海不能成为前行的障碍,再坚固的东西也能突破,锋利的武器也难以抵御。虽然此联放在《格言联璧》学问篇中,但其中的道理当然不只是适用于治学。
古人十分重视立志。“有志者,事竟成”,语出《后汉书》。“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语出明代大儒王阳明。这两句话,从正反两个角度,道出了立志与事成的关系。
志向,指引着人生的方向,有了方向就不会迷路,有了方向就能将自己浑身的力量投入其中,不断努力,奋发有为。
王阳明十二岁时,曾问先生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先生说读书中举、考取功名为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不以为然,认为成圣成贤方是人生第一等事。他从少年时就立下高远志向,矢志不渝,终成一代大儒,立下“三不朽”的功业,更以自己的学说,鼓励世人立志精进。
凿通丝路的张骞,倘若没有立下坚定的志向,便不会踏上陌生的道路、去往未知的远方。此行之危险,张骞早有预料,他被匈奴扣留十年之久,未曾忘记自己出发时的任务,未曾忘记肩负的联络大月氏的使命,所以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持汉节不失”。丝路凿通,中原与西域、中亚等地的人与物相互交流,浇灌出文明交流的美丽之花。
张骞的功业,让两百年后的班超神往不已。史书记载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他年轻时,因家中贫困,曾以为官府誊抄书籍为生。如此其实也能过一生,然而他不甘于此,大丈夫当有大志,怎能困于笔墨之间。他以张骞为楷模,也要立功报国。面对别人的讥笑,他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日后,班超以无畏的精神、非凡的胆识经营西域有成,重新开通了丝绸之路,让丝路繁华荣景得以再现。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那些行走在丝路上的旅行家,立下宏愿、树立大志,非此无以忍受翻山越岭、横渡沙海之艰险,因为有了他们的来往穿梭,透过丝路的文化交往越来越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在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的召唤下,一代代共产党人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瘅精瘁力以成之,绘就一幅幅激越沉雄的历史画卷,树起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干革命,改天换地。
1921年7月,13位风尘仆仆的青年自各地赶到上海,叩响了兴业路76号的门环,中国革命历史掀开崭新一页。从嘉兴南湖上的一叶红船,到南昌起义一声枪响,从井冈山上红旗漫卷,到万里长征九死一生,再到抵御外侮、解放全国。28年艰苦卓绝,坚定的理想信念,让无数共产党人哪怕在最黑暗最艰难最绝望的时刻,仍义无反顾投身革命、舍生忘死追求真理。
搞建设,自力更生。
新中国成立后,从一穷二白开始,党领导人民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台“八一号”蒸汽机车下线投用,第一代汽油机研制成功填补国内空白,第一架飞机在南昌首飞成功,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下线……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一个个建立起来。我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赶上时代。
1978年,如同春雷唤醒大地,改革开放书写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篇章,“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40多年来,立破并举,改革开放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思想和制度支点,撬动了至今仍在持续的历史性前进。中国从曾经那个现代化的迟到国,变为现代化的实践中心。
时间大踏步向前。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初心如磐、信念更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目标砥砺前行,书写下荡气回肠的时代新篇。
这新篇里,有“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的定力和底气。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速动车组首次出口欧洲,生物育种助力粮食安全,新药创制护航“健康中国”,当一个个科研团队在技术封锁中不懈攻关,当从广袤原野到繁华都市,从生产车间到研发场所,从辽阔海洋到浩瀚太空,处处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里,续写着理想信念的时代华章。
这新篇里,有“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信心和勇毅。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多少激流险滩,多少关隘沟坎,都动摇不了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钢铁意志,都阻挡不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铿锵步伐。这是信念、奋斗与时间写就的浩荡之势,如大江大河,或遇逆流、或涉险滩,然归海之势,不可阻挡。
逝者如斯,白驹过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回望窑洞之问、赶考之路,回望新生的共和国如旭日东升,回望春天的故事,回望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忘记为何出发,为谁奋斗。党的历史充分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的理想信念和笃定的初心使命,就能不断发展壮大,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现代化是几代人的夙愿。14亿多人的现代化,何其伟大又何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苏轼《思治论》中的一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并阐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历史自信、历史自觉,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上,向最难之处攻坚,坚定追求最远大目标,不懈赓续新的辉煌篇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李珊珊
初审:高玉花
复审:张 权
终审:吴宪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