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南顶子村,一片雪白。脱贫户张步友家的几头黄牛,静卧在舒适的牛棚里,悠闲地嚼着草料。
2021年9月末,村里13户养牛户的牛棚建设,在市政协的帮助下全部竣工。10月13日,张步友在牛棚启用仪式上代表养牛户表达心情:非常激动,万分感激,很有信心。
“有党的好政策,有市政协各方面的帮助,我们今后要养更多的牛,过更‘牛’的日子……”近几年,曾经贫困落后的南顶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2021年,市政协秉持帮扶初心,持续注入致富“血液”,一如既往地带领南顶子村干部群众拾级而上,向更高的高峰攀去。
顶格站位 按下乡村振兴“快进键”
“包保帮扶工作进入了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阶段。”
2021年新年伊始,市政协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顶格站位总揽推进,针对南顶子村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列出帮扶重点任务清单,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一场新帮扶“战役”的“快进键”就此按下。
1月22日,市政协主席王德胜带队,到南顶子村开展“脱贫奔小康·跨年话感恩”主题活动;
2月4日,春节前夕,王德胜到南顶子村走访慰问,深入村党支部进行工作指导;
3月11日,市政协副主席马招利带队指导对接南顶子村产业振兴工作;
10月13日,王德胜再次来到南顶子村,调研督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顶风沥雨,市政协领导干部先后13次来到南顶子村,调研对接党建工作,研究部署乡村振兴工作,足印厚重。
按照省委、市委“舍得派硬人,把最能攻坚的人派到乡村振兴第一线”的要求,市政协还选派优秀干部巩文军、孙天林组成驻村工作队,持续加强南顶子村党组织建设,开展具体包保帮扶工作。
“到任以来,我时刻牢记履行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四项职责,不敢有丝毫懈怠。”市政协驻村第一书记巩文军介绍说,工作队驻村后,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主线,让鲜红的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始终高高飘扬。
援建牛棚 让村民的日子“牛起来”
如果说振兴是一道考题,那什么才是“题眼”呢?
南顶子村一直有黄牛养殖基础,但养殖户家里多为简易牛棚,冬冷夏热,环境脏乱。
为鼓励养牛户扩大养殖规模,市政协决定援建一批统一、规范、高质量的牛棚,并为此多次调研、考察、论证,最后形成了可行性报告。
9月初,市政协投入13万多元,开始援建牛棚。仅仅一个月,13个标准统一、高质量的牛棚便全部验收合格。
“今后,再有打雷下雨的时候,不用担惊害怕了。牛槽是胶皮包钢的,结实,冬天也不费草漏料,牛有福啦!十里八村的,看到我们的新牛棚,都老羡慕了。”10月13日,在牛棚启用仪式上,张步友作为养牛户代表激动发言。
张步友说,脱贫三年来,他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今年预计收入6万多元,自己是“相当的满足”。
记者了解到,在南顶子村的振兴之路上,援建牛棚只是市政协今年帮扶工作的“要点”之一。更多产业项目的并排拉动,才是南顶子村得以振兴的整个大盘。
包括壮大黄牛养殖业,扩大灵芝、木耳、贝母等中草药种植规模,延长农产品深加工链条等。市政协为此列出任务清单,挂图作战,限期完成。
其中黄牛养殖项目,计划年底黄牛养殖达到500头;中草药种植项目在原有11户的基础上,今年底帮扶种植户数翻一番,达到22户,新增种植面积3公顷以上;推进黑木耳营销,今年目标力争达到1.5万斤以上,销售额75万元以上,利润20万元以上。
“从几乎一无所有,到如今60多万元,南顶子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变化巨大。”蛟河市黄松甸镇党委书记王秀范告诉记者,在市政协的积极帮扶和各方齐心努力下,南顶子村从全镇最穷的村,已经一跃成为“全镇首富”——在整个黄松甸镇12个村子当中,它是唯一一个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的村子。
千村示范 俺们是南顶子村人!
“更为可贵的变化是,村民的精神状态越来越阳光向上,积极参与村里事务和活动,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王秀范说。
据介绍,如今,南顶子村千村示范创建活动已结出硕果:有特色产业、有村集体收入项目、有顺畅排水、有垃圾处理设施、有清洁环境(南顶子村积极开展“千村示范”和“七边”环境整治,安置卫生保洁员52人,负责常态化清洁,常年保持整洁环境)。有整洁院落、有干净居室、有绿化美化亮化(建成景观石1个,打造“绿草红花”美化路1500延长米,安装路灯59盏)……
对市政协的包保帮扶工作,王秀范用了一个词:面面俱到。“人都说扶上马送一程,而市政协对南顶子村的帮扶是,扶上马送全程。”从村容村貌环境整治、村基础设施建设、谋划产业项目,到关心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王秀范对市政协的帮扶工作如数家珍。
镇政府、蛟河市也对南顶子村给予了政策、项目等方面的充分支持。王秀范说,南顶子村几乎户户都掌握灵芝种植技术,近些年,村里向省内外输出了不少技术人才。“我们正在酝酿成立灵芝种植实训基地,让南顶子村更多的灵芝种植人才有用武之地。”
37岁的张香慧是土生土长的南顶子村人,她记忆中的南顶子村和今天的南顶子村,有着天壤之别——
以前的南顶子村,弯曲小路,尘土飞扬,雨天一脚泥,自行车推着走都费劲;太阳一下山,村里一片漆黑。
现在的南顶子村,宽阔的水泥路面,两侧路灯笔直,荒土丘已变成文化广场,家家都有自来水,座座庭院干净漂亮。
以前,没有姑娘肯嫁到南顶子村,因为它太穷了。
现在,南顶子村致富劲头十足,家家都有了小汽车。
以前,出门不敢说自己是南顶子村的。
现在,走到哪儿都敢大声说,俺们是南顶子村人!
在这个北国小村庄,物质文化的盛开,使精神文化空前繁荣了起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守正、持续、智慧的包保帮扶来托底。
犹如将一颗幸福的种子撒在田野山间,势必成长出幸福的枝叶,密结出幸福的果实。(记者 刘力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