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一场围绕如何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双月协商座谈会,在市政协常委会议室举行。
“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省市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大举措。我们要持续关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组织政协委员继续建言资政、凝聚共识,为我市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打造出更多产业‘小巨人’和‘单打冠军’贡献智慧和力量。”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吴天富说。
“我认为,把企业的发展同‘专精特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对企业今后的创新发展非常有益……”市政协委员、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鸥表达自己的观点。
市政协委员与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交流、协商建言,共谋助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良策。
培土育苗 根深叶茂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优秀代表,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征,因其专业化程度高、创新实力强、掌握核心技术,对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难题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市政协经济委主任黄永财说,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专精特新”这一热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于我市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建设现代产业基地意义重大。为此,我市积极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肥沃的“土壤”。
据资料显示,2017年,我市开始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纳入培育企业37户。2018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首次写入《吉林市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在库企业达到100户。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8户,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工作正在进行中。
今年1月份,我市出台了《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了强化梯度培育、实施分级奖补、激发创新活力、解决融资难题、提升服务质量五方面17项具体措施举措,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为促进全省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落实,今年年初,市政协把助推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列入年度协商计划并作为“双月协商”议题,精心谋划,统筹安排,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网络协商议政活动,组织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围绕助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协商交流和建言献策,以提升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竞争力,加快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基地。
遍访企业 深入调研
为全面摸清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情况,5至7月份,在市政协主要领导带领下,市政协经济委组织对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走访考察了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北沙制药有限公司、吉林莱德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吉林市老爷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吉林农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中小企业,组织召开由部分企业、高校、金融系统政协委员和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全面分析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发展情况,研究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并与市相关部门多次沟通协商,增进共识。
8月上旬,围绕培育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市政协在委员微信群开展了网络议政活动,先后有22名委员提出建议105条。
精准建言 助力发展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面临哪些新困难和新问题?如何进一步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壮大?
8月18日,在市政协组织召开的助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双月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们带来了调研后思考和沉淀形成的意见建议。
会上,8名市政协委员围绕加快全链条“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坚持精准扶持,落实惠企政策;扩大培育基数,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定向培养科研人才;用好资本市场,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注入金融活水等方面作协商交流发言,为助推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专精特新’转型升级、转型发展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越早转型,越早得到发展,转型之路也会越走越宽广。”黄永财建议,着力构建梯度培育发展格局,结合我市经济和资源优势,坚持内部培育与外部引进两手抓,围绕16条产业链加强招商,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加快建立国家、省、市和种子企业四级培育机制,择优推选,层层递进,动态管理,形成梯度培育格局;通过实施定制化培育,培养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特色“小巨人”企业;支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
“要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合作,组织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碳纤维技术基础研究和复合材料研发,拓展碳纤维在汽车、轨道客车、航空航天、冰雪器材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加快组建吉林市碳纤维产业联盟,推动产业链企业深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抱团取暖……”针对碳纤维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联动聚集发展不够、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张海鸥建议,加强创新引领,提高核心竞争力;强化统筹规划,推动全产业链条协同发展;加大碳纤维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碳纤维产业中小企业培育;实施人才战略,推动碳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加快全链条“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做大做强碳纤维产业。
作为一个科技型企业,要想不断变大变强,成为“行业小巨人”“单项冠军”,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市政协委员、吉林瑞尔康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瑾的答案是,必须坚持特色经营与自主创新,走“专精特新”之路。“企业要狠抓特色品牌培育,强化品牌意识,努力打造独特产品;要坚持中小企业特色化经营,主动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为大企业提供相关配套服务,逐步走上以小补大、以专配套和专精取胜的特色化发展道路;相关部门要支持中小企业特色创新发展人才培育,有效留存高层次人才,增强我市‘专精特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特色化经营发展壮大。”
市政协常委、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松林认为,“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及质量是未来反映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发展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政府应坚持精准扶持、定向发力,增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韧劲与潜力。他建议,精准扶持、分级施策,扩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做好“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和种子企业的分级管理、分级培育和分级支持,积极申报、精准申报;积极培育孵化新生力量,做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数;实施定制化培育,扶持“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壮大;落实惠企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让中小企业及时获得资源和支持,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量。
“政府部门可组织传统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班,对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辅导,指导、帮助企业改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帮扶工作,对企业家进行数字化发展赋能培训;鼓励银行丰富融资产品,采取政府贴息、金融机构降低企业转贷自筹资金比例等办法,解决好企业融资难问题……”围绕打造制造业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市政协委员、吉林农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利君建议,推动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数字化升级改造、培育工匠精神、拓展现代营销手段、全方位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争创“专精特新”。
市政协委员、吉林化工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金星建议,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质量。政府应强化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制定更加具体、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参加到产学研合作中来;建立适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咨询评价系统,为产学研合作各方提供技术性、可行性、经济性和价格参考资料等,促进各方合作;通过加大奖补激励、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加强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需求对接等方式,激活创新发展动能;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可以设立风险基金或专项贷款,并尽可能给予贴息优惠,切实降低融资成本等;创新引人育人机制,抓好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加强高校毕业生定制化培养建设,促进校企联合育才。
针对怎样借力资本市场助力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市政协委员、东北证券吉林遵义东路证券营业部财富总监施丽红建议,细化落实“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方案,适当增加政府有关部门在发展指标方面的考核,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兑现落地;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定期通报交流企业培育及挂牌上市工作进展,促进“专精特新”企业上量提质上市发展;加强政策引导,打造吉林市自己的资本平台,专向投资于吉林地区的“专精特新”企业;完善直接融资服务供给激励机制,设立“专精特新”企业投资基金,支持引导已有产业和创投基金投资“专精特新”企业;强化对企业恰当匹配和提供梯次化资本市场服务,完善企业上市培育工作联动机制,加快推动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
针对“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市政协委员、中信银行吉林分行副行长李伟建议,引导银行加强“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贷业务流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基层机构的审批权限;鼓励金融机构丰富金融服务品种,提供多元化投融资综合服务;完善“专精特新”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推进“专精特新”企业相关担保机构的创新,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服务。
一条条意见建议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与企业发展高度契合,现场企业家纷纷表示“接地气”“很实用”“可操作性强”。
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政数局负责同志作了回应性发言。
应邀参会的市政府相关领导对委员们的意见建议给予充分肯定,并明确了下步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的思路、措施和要求。
市政协主要领导在总结讲话中表示,要着力推动成果转化,做好跟踪、反馈,确保双月协商座谈会取得实际成效。(江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