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乡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2009年2月16日)
2008年我乡的政务公开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乡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坚持科学发展,抓好“四个结合”
一是把政务公开与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我们一方面将招商引资的政策指南、各项规章制度、各办公室的办事流程和办事时限、事项的审批结果等在公开栏进行公开公示,积极吸引资本、人才和技术到乡来建功立业。另一方面我们还注重公开的实效,强化监督,加大查处。把办事结果与事前、事中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结合起来,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各办公室的政务公开工作实行自我监督、纪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使全乡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人人是软环境、人人是好形象”,切实为江北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把政务公开与提高行政效能结合起来。通过政务公开,我们将各办公室的办事依据、职能职责、办事流程、办事时限和联系方式及时向外公开,同时还设立了举报电话。这样群众在办事时就能非常方便地找到所办事项的办公室,了解到详细的办事流程,并能得到明确的办事时限,减少盲目咨询的时间。
三是把政务公开与村民自治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政务公开大会,将一些重大决策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开,通过大会,增加政府政务公开透明度,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是把政务公开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我们将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建设和谐部门、和谐单位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制度,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通过设立举报电话、召开会议,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并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保证政务公开制度的顺利推行,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二、结合我乡实际,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在公开的指导思想上,突出了优化经济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针对服务意识太淡,权力意识太浓,群众办事太难,工作效率太低的实际,把政务公开定位在优化经济环境,提高行政效率,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勤政为民、廉洁从政的理念。
二是在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突出党委领导,政府主抓,多方配合。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的良好工作局面,为深化政务公开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是在公开的内容上,突出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政务公开的内容上,我们坚持面向群众,贴近群众,真正树立起“应公开的必须公开,能公开的必须公开,可公开可不公开的必须公开”的新理念,同时我们还大力推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益性事项纳入公开范畴,使政务公开逐步走向规范化。
四是在公开的形式上,突出实效,方便群众。充分利用窗口公开、文件公开、网上公开等基本途径,对涉及面广、时效长、内容较为固定的事项,主要通过设立政务公示栏、政务网址、发放文件等形式公开;对临时性、阶段性的事项主要通过召开政务通报会、办黑板报等形式随时公开。
三、立足长效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充实完善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政务和公用事务公开工作,确保我乡政务公开工作依法、长效、规范运行,下一步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
一是学习教育制。结合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以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廉政勤政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统一干部职工队伍思想;
二是登记指导制。对来办事的居民,负责接洽的人员要负责登记,并对具体办事程序给予指导;
三是首问责任制。凡到乡上办事的村民,问及的第一位工作人员为首位接洽人员,首问责任人要予以办理或衔接,具体承办人负责办理或解释;
四是责任追究制。对没有及时完成工作而造成影响或损失的,要追究部门负责人及具体承办人的责任;
五是服务承诺制。各部门要将本部门服务标准、服务程序、服务时间、服务措施等,向社会公开承诺;
六是考评监督制。把评判权交给群众,将居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让社会各层面充分参与到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考核评议中来,与干部的评优和晋职直接挂钩,激发机关干部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2008年江北乡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相关数据统计表
一、基本情况
指标
|
数量
|
备注
|
|
人员配置
|
从事信息公开工作人员数
|
1
|
|
其中:1.专职人员数
|
|
|
|
2.兼职人员数
|
1
|
|
|
学习培训
|
举办培训次数
|
|
|
参加培训人次数
|
|
|
二、主动公开情况
指标
|
数量
|
备注
|
|
公开的数量
|
累计公开信息总数
|
16
|
|
其中:1.网上公开信息数
|
16
|
|
|
其中:1.市州本级公开信息数
|
|
市直部门不需填报
|
|
2.县(市)公开信息数
|
|
县(市)区政府和
部门信息数
|
|
3.乡(镇)公开信息数
|
16
|
市直部门不需填报
|
|
公开的内容
|
累计公开信息总数
|
16
|
|
其中:1.政策法规类信息数
|
10
|
|
|
2.规划计划类信息数
|
2
|
|
|
3.业务管理类信息数
|
1
|
|
|
4.其他类信息数
|
3
|
|
|
其中:1.规范性文件类信息数
|
9
|
|
|
2.规划计划和完成情况类信息数
|
2
|
|
|
3.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类
信息数
|
3
|
包括公共卫生、扶贫优抚、招考和教育收费、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等
|
|
4.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类信息数
|
1
|
|
|
5.机构调整和人员变动类信息数
|
1
|
|
|
6.其他类信息数
|
|
|
|
公开的形式
|
在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建信息公开专栏数
|
1
|
市直部门不需填报
|
在信息公开专栏发布信息数
|
16
|
市直部门不需填报
|
|
信息公开专栏点击次数
|
2
|
市直部门不需填报
|
|
设立公共信息查阅点数(各级政府所设)
|
|
市直部门不需填报
|
|
其中:可进行电子信息查阅的查阅点数
|
|
市直部门不需填报
|
|
公共信息查阅点汇集信息总数
|
16
|
市直部门不需填报
|
|
其中:1.电子信息数
|
7
|
市直部门不需填报
|
|
2.纸制信息数
|
9
|
市直部门不需填报
|
|
公共信息查阅点接待公众查阅人次数
|
|
市直部门不需填报
|
|
到公共信息查阅点借阅文件数
|
11
|
市直部门不需填报
|
|
政府公报(政报)发放数
|
|
市直部门不需填报
|
|
其他种类公报的名称和数量
|
|
工作简报和报纸发布的审计公报等
|
|
新闻发布会召开次数
|
|
|
|
新闻发布会发布信息数
|
|
|
|
公开的
及时性
|
文件信息从生成到网上公开不超过20个工作日的数量
|
6
|
|
超过20个工作日的数量
|
|
|
|
文件信息从生成到向公共查阅点报送不超过30个工作日的数量
|
10
|
|
|
超过30个工作日的数量
|
|
|
三、依申请公开情况
申请情况
|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数
|
|
|
其中,1.网上申请数
|
|
|
|
2.当面申请数
|
|
|
|
3.信函申请数
|
|
|
|
4.其他形式申请数
|
|
|
|
申请处理
情况
|
对申请的答复数
|
|
|
其中:1.同意公开答复数
|
|
|
|
2.同意部分公开答复数
|
|
|
|
3.否决公开答复数
|
|
|
|
其中: ①信息不存在数
|
|
|
|
②申请内容不明数
|
|
|
|
③涉密免予公开数
|
|
|
|
④其他原因数
|
|
|
四、行政复议和诉讼情况
行政复议
|
与信息公开事务相关的行政复议申请数
|
|
|
其中:1.受理数
|
|
|
|
其中:①办结数
|
|
|
|
其中:Ⅰ维持行为数
|
|
|
|
Ⅱ纠错数
|
|
|
|
行政诉讼
|
与信息公开事务相关的行政诉讼案件数
|
|
|
五、收费和减免情况
收费
|
与信息公开事务相关的收费金额
|
|
|
其中:1.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收取复印、递送等成本费用数
|
|
|
|
2.其他费用金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