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扎实推进全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我市的就业再就业工作面临起点高、压力大的局面,我们采取多种措施,使这项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1、城镇新增就业11383人,完成吉林市任务9200人的123.73%;开发公益性岗位800个,完成吉林市计划任务的100%; 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146人,完成吉林市任务7400人的123.59%,其中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636人,完成吉林市任务1350人的121.19%; 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9%,比吉林市下达指标降低0.51个百分点; 4、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完成147个,完成吉林市任务120个的122.5%; 5、创建充分就业社区21个,完成吉林市任务21个的100%; 6、解决零就业家庭比率达到100%; 7、就业再就业资金最低预算到位率达到100%; 8、劳务输出累计达到179339人,完成吉林市任务140500人的127.64%,其中:(1)省外劳务输出人数已达到101912人,完成吉林市任务64200人的158.74%;(2)吉林保安进北京人数达到了493人,完成吉林市任务的123.25%;(3)境外就业人数达到了26336人,完成吉林市任务14000人的188.11%;(4)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达到21441人,完成吉林市任务10100的212.29%。 9、小额担保贷款当年新发放金额728万元,完成吉林市任务700万元的104%。 10、全面推进第二批省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县工作。 今年的就业工作我们主要是以开展城乡统筹就业为切入点,以全民创业促就业为重点,以落实新一轮就业政策为着眼点,解决“零就业”家庭问题难点,稳步推进就业工作的深入。 1、积极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重点实施了“1144”工程。一是健全了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了市乡村三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达到了人员优化,设施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程度。同时,完善了利用计算机管理全市就业工作的网络建设,局域网接入点达到180个,形成覆盖全市的局域网络系统,并完善劳动力资源、用工信息、政策法规三个基础数据库,建立劳务输出管理、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四级服务网络管理和就业动态分析失业预警四个子系统,将各种信息快速、高效地对接到最前沿,实现全市人力资源用工信息和各种资源的共享。二是配套了一个制度(形成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我们结合实际先后制定了六项制度、二项政策,即四级体系服务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劳动用工制度、就业服务制度、零就业家庭申报审核责任制度、就业凭证管理制度、就业登录失业登记制度。同时根据工作发展需要出台了二项政策,第一项是劳务基金政策,确定了劳务基金的使用范围;第二项是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的范围扩大到城乡出国劳务人员。三是建立四个服务体系(建立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有效服务的职业培训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劳动管理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劳动保障四级服务体系现有管理和服务人员1488人,其中:市级40人、乡镇街84人、村及社区376、社级协理员988人,特别是在去年全市210个行政村配备专职公益性岗位村站长,今年又加强了社级协理员的配备,使四级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达到人员齐全、责任清楚、作用显著的程度。四是实现了四种就业目标(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开发就业、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 2、以“一品七化”为总框架,强化十项推进措施,全力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今年以来,我们把发展劳务输出作为扩大就业、推动县域经济突破和富民强市的战略措施,纳入重要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坚持有组织输出与自发输出相结合、域外输出为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的原则,以推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措施、精心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地开辟劳务输出渠道,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已建立国内外输出基地47个,输出总量不断增加。我市的劳务输出人数在全省县级市中始终是名列前茅,得到了省劳动保障厅等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截至10月末实现劳务经济总收入8.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930元,占2006年农村人均收入的53%。全市人均增收1339元。尤其是在今年向北京输送保安工作中,我们采取多开发输出项目、小规模勤输送和全方位跟踪服务的做法,前后不到二十天的时间输送保安493名,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完成省计划的164%,全省第一个报捷。今年6月16日,全省在我市召开了 “吉林省劳务经济工作”现场会,市委常委、副市长董惠忠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舒兰的做法得到了肯定。 3、以落实政策为主线,将全民创业贯穿就业工作的始终。根据舒兰实际情况,重点实施了两个创业园区的建设工程:一是舒兰市商贸市场,增加摊位314个,日销售额突破30万元,吸纳就业人数527人;二是舒兰市工业园区,占地86公顷,现已有汇源果汁、江苏雨润集团等10户企业落户,投入生产后,可吸纳就业人数3000人以上。同时进一步落实新一轮再就业政策,围绕全民创业促就业继续开展系列活动。将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贯穿于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始终,制定了舒兰市2007-2009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和市委宣传部等20多个部门开展了项目落实年、创业促就业带头人、巾帼创业岗、创业小能人等多项活动。开展“百千万创业促就业带头人培训工程”推动新一轮再就业政策的落实,以最大限度扩大就业空间,以多种形式开发就业岗位为目标,积极组织实施了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共举办项目推介会2次,征集项目192个,开发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84个,安置就业人员1742人。七月份举办了招商引资企业用工专场推介会,为工业园区10户企业十几个工种,招聘工人1174人,既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促进了就业,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部门的贡献。九月份举办了复员退伍军人专场招聘会,解决了11人的就业问题。开展创业培训230人,创业培训后就业成功率达60%。形成创业促就业带头人32人,建设创业基地37个,培训创业典型24个。为实现充分就业和广泛就业创造了有力条件。 4、以解决大龄弱势群体就业为重点,积极扩大就业空间,确保“零就业”家庭全年动态为零。今年,为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我们按照“源头控制、动态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确保落实”的原则,全市从3月10日至4月5日利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零就业”家庭调查活动,建立“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档案,建立了“零就业”家庭的申报认定制度,完善了帮扶责任制。全市今年共新生“零就业”家庭178户,其中182人有就业愿望,我们通过社区安置(12人)、公益性岗位安置(107人)、介绍就业岗位(25人)、劳务输出(28人)等办法已全部安置。使零就业家庭问题全部解决。 职业培训鉴定工作取得新进展。 1、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情况。 今年我们以市培训中心为主,充分利用以往培训业绩好的乡级培训基地,全年共培训厨师、焊工、计算机操作员、瓦工、木工、保健按摩师等十三个工种5396人,对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人数达到 3742人,完成吉林市下达指标3400 人的 110.06%;低保家庭子女培训人数达到452 人,完成吉林市下达指标200人的226%;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数为2483人,完成吉林市下达指标1600人的155.19 %。 2、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SYB)情况 我们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各乡镇目标责任制考核,从年初到现在,共在全市13个乡镇开展16个班次的培训,培训人数达到526人,完成吉林市下达指标450人的116.89%。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后就业率达到79%,高出吉林市要求14个百分点;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成功率达到 64 %,高出吉林市要求9个百分点;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情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是今年培训工作的重头戏。为了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我们从2006年12月初抽调近百人对全市农村劳动力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在我市境内确定了培训基地35个,其中:职业技能实训中心1所;职业培训学校2所;乡镇实训基地20所;民办培训机构9所;企业培训基地3所。同时还确定域外培训基地6所。先后从各学校聘请42名专业教师讲理论课,聘请10名专业技能人员讲职业技能课,统一订购教材12个工种6,000余册,印制各种复习资料6,000余册,各种考试卷和考核试题6,000余张,全部实行了免费。我们先后在20个乡镇街举办电焊、木瓦工、养殖等12个工种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55期,培训人员达到 5396人。完成吉林市下达指标2625 人的205.56 %,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9 %。同时为了确保培训质量,我们组成了培训督导小组,巡回检查,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避免了走形式、套资金现象的发生。 4、城乡低保家庭适龄子女就业技能培训情况。 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我市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适时开展了这项工作。恢复后的技工学校租借场地承担了此项工作任务。为了使低保家庭适龄子女培训达到100%就业,我们采取了多种培训措施,和海尔集团联合,培训代保家庭子女。目前,我们培训的178人中,已有70名进入了大连海尔工业区,成为海尔集团的正式员工;还有65 名学员由实习老师带队在山东文登进行学习,2008年春节后将全部进入青岛海尔集团成为正式员工,另有43人已在舒兰当地转移就业。低保家庭适龄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培训全部免费,包括来回的车票、体检、用餐等,甚至在实习阶段,我们每月还发给每人200元的零用钱,实习工资全部归自己。此外,为满足一些低保家庭适龄子女的培训要求,我们与吉林市培训部门进行联系,送出吉林市培训116人,其中数控技术专业36人,焊接专业12人,计算机系统操作22人,美容专业8人,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48人。这些学员2008年2月份毕业并由培训机构负责安排就业。 5、职业技能鉴定情况。 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严格执行国家鉴定标准及程序,对各培训机构申报需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按其工种及时向省厅题库申请专业考试题目,并及时组织考试考核,做到了鉴定服务于培训,使培训后的人员及时通过鉴定,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到年末统计,共鉴定合格2483人,超额完成吉林市下达的任务指标。参加高技能人才技能鉴定332人,通过鉴定226人。 6、惠普援助创业培训国际型项目情况。 今年我市被中国就业促进会确定为惠普公司创业项目援助试点市。为完成好这个项目我们在上半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统计调查、企业吸纳劳动力空间调查、企业使用农民工情况调查、返乡创业人员情况调查和返乡拟创业人员调查,对全市5712名返乡创业人员中有创业意向并愿意参加这项培训的人员一一登记建档、录入微机,形成了返乡创业人员基础数据库。同时投资10万元建立了两个培训用的IT教室和一个技能培训教室。培训的场地、师资、设备等项目筹备工作通过了中国就业促进会和吉林省就业促进会领导的检查。2008年要完成300人的创业人员培训。 (六)劳动关系工作有了新突破。 我们深入贯彻《劳动法》,加大了个体、工商业户和私营企业用工行为的规范,切实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约束了各类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狠狠打击了非法用工行为,全市共有就业人数58,006人,其中不用签合同的非全日制劳动者17,316人,个体工商户没有用工16,748人。须签订劳动合同人数24,942人,实际签合同人数为23,745人,签证率达到95.2% 。全年共实现劳动年检588户,现场补签劳动合同7,635人,办理录用备案手续1,731人,清理整顿非法职业中介机构4户,办理劳动监察案件96 件,全部结案,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4.6万元,使查处举报案件结案率达到100%。认真解决企业历史拖欠工资问题,责成专人负责,分解指标,按月按指标完成,清欠率达到100%。同时监察科每月到使用农民工的企业进行检查督导,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期支付,当期支付率达到100%。全面规范了我市的劳动力市场,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谐劳动关系进社区完成工作目标。 (七)全面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 我们的医疗保险工作克服了战线长、困难企业和人员多、缴费难的实际困难,大搞了民生实事方面的宣传,特别是8月31日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会以后,我们加大了工作力度,行使了职能部门的权力,调动了各乡镇街和各级劳动保障事务所的积极性,到10月末超额的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6473人,完成吉林市下达指标46306人的100.36%,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达到3492人,完成吉林市下达指标3400人的102.7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4318人,完成吉林市下达指标71000人的104.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592人,完成吉林市下达指标29561人的100.1%,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7195人,完成吉林市下达指标7144人的100.7%;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815人,完成吉林市下达指标14679人的100.93%。应该说,我市的医疗保险取得了新成绩。 在两定管理方面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提高了医疗保险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了我市医疗工作稳步发展。我们抽调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对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管理,使两定单位达到了规范化管理与优质服务的要求。 (八)金保工程工作迈上新台阶。 截至10月末,争取再就业资金2620.7万元,占2006年争取资金2391万元的109.6%,现已全额拨到市财政账户,为免费培训城乡劳动力、各级劳动保障场所建设、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补贴、失业金的足额发放等劳动保障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为确保全市社保基金管理达到万无一失,一是健全了基金保障体系,在劳动保障局设立基金管理监督科,配备三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二是配套了监督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完善落实了主管领导基金管理把关制、基金使用三人联手签批制、基金出库入账审批备案制;三是严格了监督审计手段,五月份,我们为了确保各项基金使用科学、合理,专门请市审计局就医保基金和就业资金进行了专项审计,确保各项基金有效运行。使基金管理合规率达到了100%。今年吉林市审计局对我局进行了历时21天的审计,由于采取上述措施,使基金管理到位,没有出现问题。 我们将劳动保障业务信息化和劳动保障城域网建设结合起来,狠抓落实,全市形成了以劳动局为中心连接乡镇街、社区、重点村182个接入点的城域网,城域网管理和运用在全省劳务经济现场会上效果显著。同时在全市各乡镇街建立了信息员队伍,全系统共有信息员28名,形成了上下贯穿的信息传递体系。今年共在省市信息简报上发表信息四篇,被吉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评为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吉市劳社发[2007]23号)。劳动保障业务信息化率和劳动保障城域网建设率都达到了100% 。 2008年工作任重而道远,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全局上下将继续努力,发扬以往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团结一致、努力创新,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稳定舒兰做出我们的贡献。 (一)2008年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达到两个确保,执行三个遵照,坚持四项原则,突出五个重点。 围绕一个中心:整体工作以全市经济建设为中心。 达到两个确保:确保劳动保障系统的稳定;确保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 执行三个遵照:继续遵照“一品七化”的总框架发展经济;继续遵照“433” 模式强化培训工作;继续遵照“六不准”要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坚持四项原则:坚持党委会在整体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坚持强化党的建设;坚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正行风建设;坚持团结奋战、努力创新的工作风格。 突出五个重点:一是继续落实民生实事五项重点工作;二是突出落实好各项社会保险任务;三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四是下大力气完成实训中心的建设工作,达到省内一流标准;五是继续下大力气,做好协调劳动关系工作,确保劳动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