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舒兰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富市、工业强市”战略,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一、国民经济经济总量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1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12310元,比上年增长16.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的构成比例由2004年的26.7:31.3:42发展为26:32:42。财政收支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为15858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9.5%。其中一般预算体制收入9140万元,比上年增长10.6%,财政状况出现好转。农业 2005年,“一免三补”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我市对农民免征农业税后,农作物种植面积普遍增加,没有撂荒、闲置耕地,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6587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72.8万吨,其中:玉米达到25.8万吨,水稻达到36.3万吨,大豆达到8.4万吨。畜牧业和渔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到10.5万吨,禽蛋产量5.7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6550吨。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为6443万元,当年完成造林面积320公顷,迹地更新(包括低产林改造)87公顷,全年四旁植树为30万株,森林防火连续23年无一般森林火灾。工业和建筑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6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本级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6.22%。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建筑企业施工工程72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6%,房屋竣工面积为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成34.7亿元,比上年增长38.8%。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引进和实施了包括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加工、建材及矿产资源深加工等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高、市场前景好、拉动能力强的项目,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内贸易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20亿元,餐饮业零售额实现2亿元。对外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增长,对外经贸取得可喜成绩。2005年全市有对外贸易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21户,被吉林省确定为农产品出口基地重点县和对俄经贸工作重点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26万美元,外贸出口创汇达到1555万美元。交通邮电和旅游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5326万吨公里;旅客发送量9121万人公里。邮政业务总量完成2283万元。本地固定电话用户为125980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为43643户;乡村电话用户为82337户。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凤凰山寺庙、301森林公园、沙河水库风景区、新安红叶谷景观等,在“假日旅游”的推动下有了新的发展。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服务功能,金融业货币供应量增加,存贷款增加较多,不良贷款减少。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4.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1.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5.1亿元。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99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020万元;人身保险费收入8959万元;财产险赔款金额为521万元,人身险赔款金额为2285万元。二、社会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2005年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整体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建十八中、朝阳中心校、小城中心校教学楼。高考录取人数在全省取得较好位次。全市有高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普通中学共计36所,在校学生34152人;小学共计206所,在校学生36776人;幼儿园184所,在园儿童801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79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826人。全年完成科研立项6项,现有各类科技经济协会110个,共有会员13400人。以“科技之冬”、“科普大集”为载体,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文化、卫生和体育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艺术馆1个,图书馆一座,少年业余体校一座,档案馆一个,向社会开放档案1.3万卷;有广播电台一座,每日播出节目7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0.7%。有线电视台一座,有线电视节目增至40套,实现了县至乡的光纤联网,将舒兰中心城区的40套节目下传至各乡镇。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1.7%。广播电视整体编播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5个,卫生技术人员1428人,医疗床位1938张。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全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有组织的各项健身活动站38个,自发活动站23个,参加活动人员达20.8万人,活动项目45项,我市运动员在地区级以上比赛中获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4枚。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市环境污染有所抑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为4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三、人民生活人口与计划生育年末全市总人口为65.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30.4%;乡村人口为45.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点为69.6%;男性人口为33.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1.1%;女性人口为32.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8.9%;全年出生人口为5559人,出生率为8.4‰;全年死亡人口为2298人,死亡率为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计划生育率达到95.2%。生活与保障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为8039元人民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5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8.3%和8.1%。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长足发展。2005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职工分别达到3.5万人和1.8万人,养老和失业保险金发放金额为8291万元,发放率均达到100%,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9%。实现了两个稳定的目标。全市共有养老院17个,收养孤寡老人728人。全市拥有福利企业6户,安置残疾人员62人;全市共有34021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救济金达到2592万元。四、存在问题 2005年,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主要是经济总量较小,财政实力较差;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是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主导转型的目标还未实现,产业优势不明显,投资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待深入挖掘和培育,经济发展后劲还显不足,经济发展外向度低,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不强;三是本级财力不足,历史包袱较重,遗留债务多,财政风险大,财政收支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 说明: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价值量指标以现行价格计算。 编 辑 说 明 一、《舒兰统计年鉴--2006》是一部全面反映舒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该年鉴由1962年起的《舒兰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逐年演进,1996年更名为《舒兰市统计年鉴》,2003年经舒兰市人民政府同意改为《舒兰统计年鉴》。本书收录了舒兰市及所辖乡、镇、街、区的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大量的统计数据,真实记录了2005年舒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是认识和研究舒兰市市情的重要经济类工具书。二、《舒兰统计年鉴--2006》共设以下15个类目:发展综述、综合、人口、从业人员和职工工资、固定资产投资、原材料和能源消费、财政金融保险、城市公用事业、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体育卫生和其他事业。三、本年鉴对过去发表的数据资料重新予以核定,对有关数据作了调整,凡与本年鉴有出入的,均以本年鉴为准。四、本年鉴采用的稿件资料均由各有关部门和行业专人撰写,并经本部门领导审阅。年鉴中的统计资料统一由市统计局提供,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五、《舒兰统计年鉴--2006》编纂出版工作,凝聚了广大编写人员辛勤的劳动,得到了中共舒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市各部门和省、市驻舒单位协作配合,在此谨致谢忱。并恳祈各界人士继续给年鉴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对书中错漏之处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