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舒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283013523740M/2023-07631
分  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专项规划 ; 通知
发文机关: 舒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年05月12日
标      题: 舒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舒兰市秸秆综合利用“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舒政办发〔2023〕4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5月12日
索  引 号: 11220283013523740M/2023-07631 分  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专项规划 ; 通知
发文机关: 舒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年05月12日
标      题: 舒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舒兰市秸秆综合利用“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舒政办发〔2023〕4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5月12日

舒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舒兰市秸秆综合利用“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舒政办发〔2023〕4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相关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舒兰市秸秆综合利用“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舒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5月12日          

  

舒兰市秸秆综合利用“十四五”规划

  秸秆综合利用是实现耕地资源保护、节约环境资源、稳定生态平衡、提升空气质量、促进农业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保护生态环境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全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强省建设重要指示要求,充分挖掘秸秆资源利用潜力,助推秸秆产业发展,结合《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十四五”规划》(吉秸综联办〔2022〕10号),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我市是粮食生产大市,也是秸秆资源大市,秸秆总量约为120万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110万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在提升耕地质量、服务产业发展、促进秸秆禁烧、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秸秆综合利用格局初步形成。

  我市不断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逐步探索形成了以畜禽直接饲用、秸秆青(黄)贮和颗粒加工为主的饲料化利用,以秸秆发电、生物质颗粒加工为主的能源化利用,以秸秆保护性耕作、深翻、粉碎、堆沤为主的肥料化利用,以秸秆草编为主的原料化利用,以秸秆作为基料种植食用菌的基料化利用的“五化”利用体系。

  (二)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不断延长。

  形成了“秸秆-青(黄)贮-草食家畜养殖-过腹还田”“秸秆-发酵-有机肥生产-农作物种植”等生态循环链。大力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助力我市“秸秆变肉”工程实施。通过草编、基质食用菌提高秸秆利用量,延长产业链,增加了秸秆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实现了产品高值化。

  (三)秸秆收储运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我市加大秸秆收储运扶持力度,支持和培育秸秆收储运等专业化合作组织,打造了秸秆捡拾、清运和储存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了由秸秆利用企业和收储组织牵头、农民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五化”利用收储运体系。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总体要求,拓宽利用路径,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探索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加快形成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市场化推进、产业化发展,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秸秆利用产业空间布局,充分调动全市积极性,构建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环境,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加快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整体水平提升。

  2.优势互补、多元利用。以饲料化和能源化利用为引擎,加快推进秸秆肥料化利用,合理引导秸秆原料化和基料化等综合利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不断拓展利用领域,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益。

  3.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机制和稳定运行机制,激发秸秆离田、还田、加工利用等各环节市场主体活力,逐步形成以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

  4.科技支撑,示范引领。围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装备、产品等方面,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共性和实用技术难题,强化引进先进技术和重点企业、示范基地示范带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和应用水平,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通过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政策支撑、推动科技转化、创新机制体制等措施,全市秸秆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增强,秸秆利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秸秆收储运体系进一步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一步提升。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产业链条完整,示范效应明显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到规划期末,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4%以上、综合利用秸秆103.4万吨。其中,肥料化利用率达到9.7%、能源化利用率达到32.9%、饲料化利用率达到56.1%、原料化利用率达到0.7%、基料化利用率达到0.6%。

  2.年度目标。2023年,全市秸秆收储运体系初具规模,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秸秆资源富集地区秸秆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3%。2024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秸秆“五化”利用结构明显优化、持续向好,利用途径不断拓宽,秸秆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3.5%。2025年,全市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产业化发展格局,秸秆基本实现全量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4%。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1.重点实施饲料化利用。借助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有力时机,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发展壮大秸秆饲料加工产业。重点支持规模养殖场(户)、合作社、收贮加工企业标准化建设,夯实秸秆饲料化利用基础设施。加大秸秆饲料化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快秸秆青(黄)贮、干饲料、颗粒饲料等技术推广,鼓励畜禽养殖场(户)、饲料加工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推进生物菌剂、酶制剂、饲料加工机械等应用,促进秸秆饲料转化增值。

  2.有序推进能源化利用。有序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做优做强秸秆发电优势。依托全市生物质颗粒加工企业,推进秸秆成型燃料加工生物质能源利用。积极引导企业、机关、学校、社区等使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扩大市场需求,提高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替代煤炭的比例。通过农民烧柴自用方式扩大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

  3.持续扩大肥料化利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借助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和保护性耕作等项目,推进秸秆高效还田,因地制宜推广玉米秸秆翻埋还田、碎混还田、保护性耕作还田、秸秆堆沤还田,水稻秸秆翻埋还田、旋耕还田等技术。探索应用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模式,推动秸秆全量利用,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率,提升地力水平。

  4.稳步发展原料化利用。围绕秸秆高值化利用,依托现有基础好、技术成熟度高、市场需求好的行业企业,推进生产以水稻秸秆为原料的草编产品,探索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的板材产品新途径,延伸农业产业链,全面推动秸秆原料化利用。

  5.不断带动基料化利用。依托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利用玉米秸秆作为基料种植食用菌,推广应用秸秆基料化生产技术,培育壮大秸秆基料化利用企业,提升秸秆食用菌基料生产能力。

  (二)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

  1.健全高效化收集。鼓励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购买农作物收获机械时,配备秸秆粉碎还田和捡拾打捆设备,促进秸秆应收尽收。大力推广玉米茎穗兼收一次性作业技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增加配套机具保有量。

  2.建立专业化储运。鼓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收集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规模化收集秸秆。加快建立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以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农户参与、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储运体系,促进秸秆收储运行业健康发展。

  3.推广多元化运作。探索我市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和玉米、水稻不同品种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收储成本。引导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收储运秸秆的利益联结、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保障收储运体系稳定运行。

  (三)加强装备技术研发应用。

  1.强化技术研究创新。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加强秸秆“五化”领域新技术创新,扶持引导基层农技部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2.加强配套装备研发。鼓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开发和引进先进实用的秸秆保护性耕作、捡拾打捆等新装备,推广秸秆就地就近资源转化利用的小型化、移动式农机装备,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装备的产业化发展与推广应用。

  3.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形成秸秆“五化”利用相关技术标准,推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秸秆科学、合理、有效利用。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秸秆综合利用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分工。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及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督导、考核和评估,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取得成效。

  (二)强化政策支持。全面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各项秸秆综合利用配套优惠政策,加大秸秆利用项目信贷政策支持力度,落实秸秆收储运各环节优惠政策,共同推进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强化技术支撑。鼓励成熟设备引进利用和落地生产,支持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成立秸秆综合利用专家技术指导组,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相关标准,进一步引导推进秸秆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四)强化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多方媒体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秸秆综合利用宣传推广,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和现场观摩,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打造秸秆综合利用示范样板,营造全民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